以尊重心谋求和平 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要件。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中国古人一直主张:君子不为苛察,要敬人、爱人,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要扬人之善,勿讦人之恶。 五个手指互相尊重,才能团结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谋求和平。 战国时为人称颂的“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尊重廉颇,并得到廉颇尊重回报的故事。此外,赵国文武大臣和平相处,使赵国避免强邻侵扰,化戾气为祥和,也是传颂千古的美谈。 佛教中,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轻视,怎能和平相处?所以,没有尊重的和平决不能持久。反之,欲图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佛门大众若能互重互敬,团结一致,祈愿世界和平,当非难事。 以平等心进取和平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佛教是爱好和平的宗教,因为佛教提倡众生平等的精神。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即宣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众生与佛平等的宣言,实为亿万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充分说明,平等必须人我共尊,不是用强制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顾及对方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 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经典中一再提醒我们,应增长慈悲胸怀,见到他人苦难,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自他平等地相处。 《杂阿含经》的四不可轻,也说明平等原则。佛陀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处处树立了佛法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进取世界和平。 自由与和平是人类心灵生活的最高追求,尤其在这个是非颠倒、战争迭起的时代,人人自危,大家对和平更是渴望不已。 然而,综观今日举世纷纭,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谓“不平则鸣”。为此,一九九六年国际佛光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特别以“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作为大会主题,希望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等真理,唤起世人的觉醒与共识。让大家真正了解,世间的混乱、动荡,处处充满危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所以,要未来实现和平,关键是做到下列六点: 第一、在嗔恨之处散播慈悲的种子。 第二、在仇视之处施予宽恕的谅解。 第三、在怀疑之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第四、在黑暗之处点燃般若的火花。 第五、在失意之处提出明天的希望。 第六、在忧伤之处增予喜乐的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