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和平

佛教与和平 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星云法师 永久

佛教与和平

 

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星云法师

 

永久的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美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但这些并未有效、具体地达到和平目的,因为“和平”不仅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幸福与安宁。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便永无宁日。故只重视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并非真正的和平。

佛法着重于内心净化,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及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佛法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相,须从人类的心灵净化做起,在众生心中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法无我、慈悲、尊重、包容的教义,完成真正世界的和平。所以,佛法是和平主义的内容与力量。

以无我观致力和平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是纷争的根源。华文的“我”,旁边是个“戈”,暗喻“我”是引起纠纷的最大因素;英文的“我”,则是个大写字母,可见“我”是多么自尊自大!人类往往因为执着于“我”的看法、“我”的财富、“我”的利益、“我”的名位,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法华经·譬喻品》说:“我见太重之人,喻如饿鬼。”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才能和平?”大师回道:“慈悲无我。”可见,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是消除心中的我执。

佛陀开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为唤起世人舍除执染的错误见解,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进而以无我的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因此,无我感召的和平,才是根本的和平。

以慈悲行实践和平

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吾人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视众生如己,则实践慈悲不难。

中国南北朝时,佛图澄为救度被残害的无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视人命如草芥的石勒、石虎,普救天下苍生,即为脍炙人口的一例。

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怨恨不止,以慈悲摄受,以“法”教化,民心才肯降服。所以,用慈悲和法的力量,才能真正化解凶暴。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地不做恶事,更要积极地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力行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吾人若能有此共识,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不欢时,即能以悲心施予安乐。《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嗔恚。”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果能如此,世界当和平安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