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阿含经(6)

□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经》的最后一经例经为品名,集录波斯匿王赞叹佛陀的因缘,佛弟子说种种法等不同内容的经典。有法庄严经、第一得经、阿那律陀经、箭喻经等十一经。 本经的特色 □本经以僧伽比丘为重。 □本经

  □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经》的最后一经例经为品名,集录波斯匿王赞叹佛陀的因缘,佛弟子说种种法等不同内容的经典。有法庄严经、第一得经、阿那律陀经、箭喻经等十一经。

   本经的特色

  □本经以僧伽比丘为重。

  □本经是法义的阐明。

  □本经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

  北传《中阿含》计有汉译、日译、藏译、梵本数种。汉译《中阿含》的同本异译,有昙摩难提翻译的《中阿含》五十九卷,今已失传。西藏大藏经中,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中阿含》。近时于我国新疆地方发现的梵文残卷中,也有数经相当于汉译的《中阿含》。由支谦等译,别出单经计有七十余经。另外,日译的《国译一切经》亦收有本经。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十八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四十六、四十七册、《卍正藏》第二十二、二十三册、《大正藏》第一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又作《长阿鋡经》。 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3)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北传四阿含之一。

  佛陀耶舍,东晋译经家。罽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年中(399|45)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所译经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师为赤髭,又善解《毘婆沙》,故时人称“赤髭毘婆沙”,又为罗什之师,故有“大毘婆沙”之称。

  竺佛念,东晋僧。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岁出家,志业清坚,于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苻秦建元年间(365|384),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正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师即担任传语的职务。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师于姚秦弘始年间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誉为苻、姚时期的译经宗师。

  本经是纂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的经典而成。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本经共四分三十经,略述各经大意如下:

   第一分,以叙说佛行,称赞佛德为主。

  □大本经:叙说佛陀神通威德广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记说七佛的要事及诸佛常法等。

  □游行经:叙说佛陀临入涅槃前,从罗阅城起,游行各始,化导四众及异学,最后到达拘尸那竭城,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八王分舍利等。

  □典尊经:叙说帝释向忉利天众称叹佛陀八无等法,大梵王随喜说佛陀为大典尊本生的诸大威德力。

  □闍尼沙经:叙说佛陀为十六国中人民命终者记别,却不为摩竭国人记别,这是欲借闍尼沙神从梵天、忉利天、毘沙门天展转得知摩竭国优婆塞因信受奉行佛法而证果生善道,使摩竭国人生大信心。

   第二分,是诸行的修习及佛陀说法的纲要。

  □小缘经:叙说佛陀以四法破斥婆罗门的种姓优越感。

  □转轮圣王修行经:说明理想社会的实现,端赖七宝具足的转轮圣王以正法治世。并叙述社会变动的情况及其因缘。

  □弊宿经:叙说迦叶童女以譬喻教化德高望重的弊宿婆罗门。

  □散陀那经:叙说佛陀为尼俱陀梵志及其五百弟子说外道的苦行法不是解脱之道;能修习五戒十善、四无量心,才是第一苦行。

  □众集经:叙说佛陀因患背痛,欲暂止息,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倡议当集如来所说正法,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