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有声有色,无心无相(2)

问:前几天我们禅学会也在讨论关于戒律。很多人对戒律谈虎色变。第一,好像戒律离我太遥远;第二,戒律不是我的事情;第三,我为什么会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法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心态,有健全


  问:前几天我们禅学会也在讨论关于戒律。很多人对戒律谈虎色变。第一,好像戒律离我太遥远;第二,戒律不是我的事情;第三,我为什么会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法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心态,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心态和人格从哪里来?人格,其实就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结果。我们有各种心理,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不论什么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习惯,并要求我们顺从。问题是,如果我们只是凭感觉行事,从开始就不加调整的话,很多习惯未必健康,因为这些习惯大多是无明的产物,是贪嗔痴的延伸。就像孩子要玩游戏,如果大人不及时制止,他就会沉迷其中,使嗜好游戏成为生命中的重要需求。
   戒律所做的,一方面是帮助你抉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另一方面,则是帮助你建立自制力。经过抉择,知道哪些行为会造成不良后果,就要阻止它的继续发展。这种自制力,佛教是通过受戒来完成。通过受戒时的宣誓,在内心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抗体。再来面对不该做的事情时,抗体就会产生作用。
   我们对戒律没有了解清楚前,总觉得约束。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了解这种约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总是顺着自己的习惯,不论是什么需求,一旦养成之后就要得到满足。比如有些人喜欢赌博、吸毒,这个健康吗?大家都知道不健康。但你叫他不要吸毒,不要赌博,他就不愿意,他就很难受。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对付这种不健康的需求。不仅佛教强调戒律,包括法律乃至戒毒所等,都在起到戒的作用。所以说,戒其实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关键是认识到它的意义,否则的话,是可能会不习惯。

依“三纲”规范管理

   问:我们来到西园寺,大家有个共同的观感:这里的一切井井有条,网站也令人叹为观止。自禅宗丛林制度建立以来,管理僧团就成为历代高僧大德的一项重任。请您谈谈在僧团管理方面的心得和看法。
   法师:西园寺基本遵循传统的丛林制度,不做经忏佛事,不搞市场经济。整个寺院发展是以教育和弘法为中心,并创办有戒幢佛学研究所,全寺120多位僧人中,就读于研究所的有80多位,其他部门也多半是为研究所服务的。这种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僧人的整体素质。
   至于谈到依戒律建立的管理模式,我这几年也有一些思考。比如丛林制度,在过去的禅宗丛林里,方丈集行政管理和修学引导于一身,地位很高。通常都是由修学有成的大德担任,并有摄受大众的威望。但现在有些寺院的大和尚年纪轻轻,资历和修学都相对薄弱。如果没有相应制度作为约束,未必能带领僧团健康发展。
   按照戒律,僧团是以上座、寺主、维那“三纲”为管理层。其中,上座由德高腊长者担任,负责领众修行,指导寺院发展方向,并对具体事务进行道德上的监督。寺主负责寺院的行政管理和发展建设。维那则负责僧团秩序和制度实施,同时对行政人员进行法律上的监督。我觉得,这种“三纲”的制度,比西方的三权分立更合理。因为它是双向监督,寺主必须在道德和法律的双向监督下去做每件事,这就有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问:那么在目前的宗教政策下,方丈是任命制,“三纲制”在政策层面上会不会有些不方便?具体来说就是人选的产生、权力的分立,会不会有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和阻碍?
   法师: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三纲”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它对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只要达成共识,就不会有什么障碍。改变任何一套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都需要经过一个普法的过程,需要让大家认识到:为什么要改变?这种改变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带来的利益是什么?所以,这几年我也把戒律作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教学重点,并出版了“以戒为师丛书”,目前已推出五本,分别是《认识戒律》《戒律与佛教命脉》《僧伽礼仪及塔像制造》《出家剃度与沙弥生活》《比丘资格的取得》,这是我对传统戒律所作的现代解读,希望对大众学修戒律有所帮助。

引导青年学佛

   问: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包括一些大学生踏上了学佛之路,法师您很早就在厦门大学开展了针对高校学生的弘法。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趋向?目前佛教界回应的效果如何?
   法师:无论从社会和谐还是青年人的成长来说,都有这个需要。现在整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做人教育,缺乏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现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经济利益和跟着感觉走,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近年高校就发生了好几起弑师案及大学生跳楼事件等,此外还有更多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
   而传统儒家和佛教都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尤其佛教的教育,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人格,健康到什么程度?成贤、成圣、成佛!大乘佛教的核心,一是自觉,一是利他。自觉就是增长智慧,利他就是培养慈悲。如果大家都能向这两个方向努力的话,很多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其实,做人才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事,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现在社会上也开始逐步重视到这一点,各地高校纷纷开设国学班、禅学班,这都反映了大众的需求。
   对于出家人来说,职责就在于内修和外弘。内修是完成个人解脱,外弘是帮助更多人走向解脱。所以,面向社会的弘法,尤其是面向高校和青年的弘法,始终是我们的重点。这几年,教界不少道场也开始有了这个意识,每年夏天会有很多地方办夏令营。西园寺也在尽力开展一些弘法工作,通过书刊、音像、网络等手段向更多人介绍佛法理念。但总体而言,佛教界在弘法这一块还很薄弱,或是缺乏这种能力,或缺乏这种意识。从目前情况来看,所做的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供不应求。

  问:在面向青年人的弘法方面,您做了很多工作,除了亲历亲为之外,有没有可能联合其他寺院,激发其他寺院的积极性共同去做呢?
   法师:我曾希望做一个弘法的联盟组织,联合一些寺院和中青年法师,共同推广佛法理念。但还仅仅是想法,虽然也有一些沟通,希望大家参与,但目前尚未有计划地去做。从我自身来说,比较害怕深陷于事务中。很多事情想一想比较容易,如果想一想就能完成,那就太好了(笑)。

如何看待“居士佛教”

   问: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佛组织,您认为这些组织在将来佛教复兴的过程中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法师:我觉得这样一些组织对于开展弘法是有利的。社会上有这么多民众,光靠几个出家人或几座寺院来弘法,肯定是不够的,况且真正有弘法意识的寺院也不是很多。所以我非常希望社会或高校能 有更多的学佛团体,让更多有缘人接触到佛法。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有人引导,能够传播正信佛法。如果缺乏引导,有时也会走偏。总的来说,多一些团体总是好的,能为社会大众创造接触佛法的因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