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这六句是称颂、忆念诸佛为饶益有情故,显示殊胜方便。所谓方便,是指佛从三业殊胜自体而转法轮。初句显佛意业,中间三句显佛语业;后二句显佛身业。 佛之妙智与意业俱行,故佛意业永离颠倒,以佛妙智恒现起故,因此说:智为佛意业。缘所知境无有限量,佛所成就能知妙智亦无限量!“妙智无量”,概称佛之意业。 佛所教化有情无量,有情所要求之义利亦有无量,佛能为无量有情从自己身业、语业,施设无量义利之方便而无障碍。龙象交参、人天海会之大会上,佛能以辩才无碍之圆满语业,以适有情不同之机,而能满足其不同之要求与利益。佛的殊胜辩才有二:一依文句,二依义理。文句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称“辩才难思”。如来说法,无离虚诳不实等语业过失,远离(闻者)身毛竖立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不美等音韵过失,以“语言清净”故。由佛语业远离一切过失,其所发出说法的声音能悦可众心,故称“声音和美”。佛的语言功德,圆满具足五支梵音及六十种音声等,具如《瑜伽》所说。 佛之身业具有所依殊胜与自体殊胜。云何所依殊胜?谓佛世尊一一身分殊妙端严,纵令久久瞻仰犹如初观,曰:“观身无厌”。云何自体殊胜?谓佛世尊为调伏三界五趣有情,随处现同所调伏有情之身色、身行,以共同语言而为说法,随类现身故,曰:“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显佛为三界有情作饶益事,和其光而不同其尘的功德。佛有时住于欲界,面对诸欲而不起欲界所摄贪欲等烦恼,也不被欲界所摄有情之邪行所染污,故曰:“不染诸欲”。佛有时住于色界,宣说色界禅定及禅定乐,称扬色界有情生处功德;然佛心不昧着四禅之乐,不爱著四禅生处与四禅功德,故曰:“不染众色”。欲界、色界有情有身业、有语业,而无色界有情既无身业亦无语业,故佛不住无色界,曰:“不染无色”。 【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这四句是显佛世尊唯为饶益有情,而于有情所摄诸法都无所著。三界一切有漏法皆以苦为性,佛已断尽有漏苦法,故名:“解脱众苦”。有情心身、内外诸法,总摄为五蕴、十八届、十二处三科,是一切有漏有情所爱著处。诸蕴以再生为相,佛已无生,故曰:“善脱诸蕴”。有情依六根而生六识,分别六境而起爱著;佛已远离诸界杂染,无复爱著,故曰:“不成诸界”。有情于六根、六境、见色闻声等法上,易起贪爱情欲杂染,而佛世尊已善防护,故曰:“防护诸处”。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 究意佛位的正遍觉者,能成就断德和智德。这四句是显佛的断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解脱爱染”别行本作:“解脱诸有”。“结”,即是烦恼。烦恼不断是生死有情,烦恼永断是正遍觉者。未遇境界之烦恼是“结缚”相,已遇境界之烦恼是“热恼”相;烦恼之生门曰“爱染”,烦恼之起门曰“暴流”。在未遇境界者,于追求行相之爱染门中而成结缚;在已遇境界者,于增上行为门,为热海暴流所漂而成热恼。唯佛世尊,永断烦恼诸结生门之爱染,永越烦恼暴流起门之热恼:以如是忆念,念佛断德。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 这四句是显佛的智德圆满,为所教化有情示以规范。佛具三智:曰“一切种智”,曰“无差别智”,曰“无所住智”。谓佛妙智遍一切所知境,遍一切所知种相,是为“妙智圆满”,即指诸佛一切种智。三世诸佛的寿量、身形、国土等事虽有差别,然诸佛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证平等性都无差别,故称“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即指诸佛无差别智。诸佛世尊,不住异生之生死,“不住”二乘之“涅盘”,以无住为住,“住”于诸法平等法性;“真实际”者,指诸法法性清净真如,佛以是为住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这一句是总结诸佛世尊饶益有情功德事业。谓佛世尊安住三身遍观有情,因机施教而利益之。佛之报身住色究竟天,为十地菩萨宣说大乘法门;佛之化身示现欲界,为二乘种姓,随其意乐差别为说声闻、缘觉法门;为人天有情说五戒、十善等法。而佛之法身则不说法,是报身、化身之根本,亦即二身之正因。由证得法身故,二身圆满成就。三身圆满成就,才能遍观一切有情,于一切有情地现身说法。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殊胜,难以言表,福慧两足,而以正智为归,此是总结佛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妙义、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正法”是标指佛所说圆满教法。别行本缺“善说梵行”句。“善说”是总赞佛所说法之功德。谓:佛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瑜伽》(卷八三)谓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即八圣支道。佛说八圣道法,有被称为佛的“根本法轮”,有情闻者依之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除烦恼,是能趣入无上涅盘之方便大行,故名“梵行”。故《瑜伽》亦著重言:“梵行者,谓八圣支道”;并指出于八圣支道外的三十七道品法,为“馀梵行”。 “初善”到“文巧”,是显佛所说教法之种种功德。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戒蕴相应,故曰:“初善”;又《瑜伽》称:“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定蕴相应,以定蕴是引发毗钵舍那之所依止,是处于戒、慧二蕴之中间,故曰:“中善”。《瑜伽》称:“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止中道故”。复次佛所说法,无一不与慧蕴相应;慧蕴从戒、定二蕴生,它是对治烦恼及烦恼习气,能断除烦恼及烦恼习气之利剑,故曰“后善”。《瑜伽》称:“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佛运用说法言教,于中所诠显之义理,是圆满无倒,能引发闻者惑断智生,获得利益安乐,故名“义妙”。如《瑜伽》说“义妙者,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文巧”,谓佛说法,所运用的文句语言,圆满无缺,即本经称为具足“语言清净,音声和美”的语言功德,以是说法,其文自巧。《瑜伽》谓:“善缉缀名身等故,及语具圆满故”,曰“文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