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吉法师:修定之资粮(2)

(三)初夜、后夜常勤修习?寤瑜伽。此有四义:(1)恒常无间、勇猛精进修诸善品——于白天及初夜经行宴坐,从随顺诸盖烦恼生起之处加以对治,而净修其心。(2)以时而卧,不以非时——至中夜分,以狮子卧而作眠息。(3)无

  (三)初夜、后夜常勤修习?寤瑜伽。此有四义:(1)恒常无间、勇猛精进修诸善品——于白天及初夜经行宴坐,从随顺诸盖烦恼生起之处加以对治,而净修其心。(2)以时而卧,不以非时——至中夜分,以狮子卧而作眠息。(3)无染污心而习睡眠——住光明想,正知正念,思惟起想巧便而卧(以精进心策励其心,然后寤卧,于寤卧时,时时觉悟)。由于正念,于善所缘摄敛而卧;又由正知,于善所缘若心退失,起诸烦恼,即便速疾能正了知。《赠礼》99页中还说:“当你躺下来的时候,做右胁卧,专注呼吸,‘●—哆,●—哆……’直到入睡为止。而醒来之时,马上继续‘●—哆、●—哆……’,好象你从来没有逃脱过任何一次的呼吸一样!”(4)以时觉悟,起不过时——睡卧之时,住光明想及精进心相应,因此无重睡眠,非睡眠缠能远随逐;于后夜分速疾觉悟,经行宴坐,随顺诸盖烦恼生处而予以对治,净修其心。阿姜查禅师说:“谈到睡眠,要能清明觉醒,这全靠你自己斟酌。有时你没有准时睡觉,而早睡晚睡都不要紧。我是这样子做的——无论晚不晚睡,当我一醒过来,便立刻起床;不要太当一回事地去照顾这个睡眠,当下就断绝它。如果你醒来之后仍然想睡,就马上起床,起床去洗脸,然后开始行禅,立刻就去走。”(《赠礼》P100—101)
  (四)正知而住:正知,即是为了趣入善法,所起与如理作意相应之妙慧。正知而住,是“正知”在行时、住时保持不失。
  此正知而住,略有四义:(1)依于行业、住业,安守正念、不放逸住。行业者,于村邑等处,往还、睹瞻、屈伸、执持衣钵、食饮、啖尝。住业者,于自住处,行住坐卧、修习?寤、语默、解劳睡等。《赠礼》98—99页中说:“无论疲惫或是精神充沛时,都要继续努力;不管是在禅坐或是行禅,甚至躺卧时,都要观照你的呼吸。睡前,告诉自己:‘我不耽著于恬适的睡眠中’,醒来之后,继续禅坐。进食时,提醒自己:‘我不因贪而食——只是当成医药去维持今天的生命,以便有足够的精力继续禅坐。’入睡之前,进食之前,我们都要如此警惕自己。站的时候,要保持正念;坐的时候,要保持正念。”95页中又说:“还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势的更换。行、立、坐、卧,我们须不断地改变姿势;我们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这些姿势,因此,我必须在每一样的姿势上发展觉知,使它们变得很有用。”(2)正知而作:若于某事某处某时,如理如量,如其品类所应作者,正知而作。《赠礼》94页中也说:“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走到哪儿,托钵(指乞食)、洗钵,或者进食,我们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我们拥有正念,平稳安住。就是这样地继续去做!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做,我们都能保持正念!”(3)于现世、后世无有罪过:由于诸事正知而作,在现实中,无罪无犯,无有恶作,也不致生起懊悔;于当来世,亦无有罪,身坏死后,不堕恶趣。(4)为了获得还未生起的功德,努力积集各种资粮。
  总之,此根律仪对修禅定有直接之关系,由此伏断烦恼,令禅定得生,故修定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四、克服障难
  在修定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障难,修定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并善巧地加以对治,才能使修定顺利地进行。定障大致可分三类:即普通障难(十一种)、特殊心理障碍(指五盖)、呼吸障碍。
  (一)十一种定障者,如《瑜伽》卷十二中说:(1)疑,于定中所显现的光明、色相不善了知,便生疑惑;(2)用功松懈,有不作意,如于众色不欲见等;(3)由于不善守护根门的缘故,而有身粗重;(4)多习睡眠,或多觉悟,便增昏睡,不见众色,或见不圆满;(5)为见众色或所见圆满,而极力地用功观想思维,反而使心力疲惫,心情紊乱,适得其反;(6)唯思希求光明之相,此所欲色若即时生起,希一得二,便生踊跃或生恐怖,内心混乱;(7)于世间各种杂事作种种妄想分别;(8)因修定获得初步成效,而生起我慢、高举;(9)或多言论;(10)或久寻思,令身疲劳,心不得定;(11)若从定生起光明之相及见色时,便舍内修相续作意,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故极思察,令定坏失。此十一难,障三摩地因缘相(定资粮)及所缘相,或坏失二相,行者应善加辨别,并及时排除。
  (二)五盖:盖者,障碍义,能障禅定故。这里主要是说障于禅定的心理内容,如贪欲、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五种。对此依《瑜伽》卷十一说明如下:(1)贪欲,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修不净观加以对治,即观内身之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及观外身(死尸)青瘀等相,种种不净,于彼等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2)恚,谓或因违意事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多随寻伺,心生恚怒。于仁慈、贤善(恒欲与他安乐)心如理作意,多所修习,可对治此。(3)昏沉,因毁犯净戒或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减睡眠,不正知住,不勤修断,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昏昧,无堪能性。睡眠,即心极昧略。修诸光明相可对治此,如思惟星、日、月、火、珠等相(治暗光明),或随所受持、思维、触证等观察诸法,或随念佛功德等(法光明)。(4)掉举,谓因寻思亲友、国土、不死,或随意念曾所经历欢娱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恶作,谓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如思维我为何缘离别亲友等,又于应作,不应作……心生追悔。治此掉悔者,即应修止,于他盛衰诸事心生厌患,而安住寂静。(5)疑,谓于佛、师长及教理行果生起疑惑,不能修道证灭;又于三世业果及苦谛等起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为治此疑,应多于因果相如理思维。
  (三)呼吸障,如惟觉禅师说:“调息方面,息指出入息,平时若能养成用丹田呼吸的习惯,比较容易调息。如果习惯用肺部呼吸,调息时容易犯三种毛病。(1)风相:吸时鼻子出声,守之心易散乱。(2)喘相:上气不接下气,出入息未到尽头,依之数息,容易疲劳。(3)滞相:气不顺畅,依之数息,胸口胀闷。换句话说,呼吸要无声、绵密、悠悠扬扬、通畅无碍,依之数息,容易得定。”(见《见性成佛》P130)禅师在这里虽然是谈修数息时应克服的呼吸障碍,其实修习所有的禅定都必须克服这些呼吸之障。

五、禅定缘境
  禅定所缘之境,《瑜伽》卷26—27中,说有四种:(1)遍满(或周遍)所缘,(2)净行所缘,(3)善巧所缘,(4)净惑所缘。
  一、遍满所缘者,指所缘境事,遍行一切,遍入一切。此又分四:(1)有分别影像,即于定中,对所知事同分影像(相似于本质)进行观察、拣择、分别、寻思。(2)无分别影像,是修观行者受取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后,不再观察拣择,只以止行寂静其心,令心安住。(3)事边际性,指诸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前者是诸法法相(或自相)、差别性;后者是诸法法性(共相),是真实性、真如性、共通性。(4)所作成办,即修观行者,于所缘皆得自在,成就轻安,乃至证得诸禅定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