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教禅坐(9)

,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从定生慧。禅宗的大师们,静态动态,皆不离 定;因为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彼此关系,如鼎三脚,缺一不可。三 业一贯相应即是定;虽在定中,依旧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 智慧的功能。唯有

,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从定生慧。禅宗的大师们,静态动态,皆不离
定;因为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彼此关系,如鼎三脚,缺一不可。三
业一贯相应即是定;虽在定中,依旧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
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达到真正的禅宗的定境。

  (3)慧:我们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者。智慧便是为
断除烦恼,慈悲则是广度众生。一个凡夫,做了善业如未得回馈,心
中便会生起烦恼,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没有无漏的智慧。倘若
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报,甚至有人对你恩将仇报,你也不起烦恼,
那你已和「无我」的智慧相应。

  具有无我的智慧,才会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断除烦恼,才
能真正的广度众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讲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
退让,无原则的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施舍他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
也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见解。佛教徒应当要识己识人识进退,便是智慧
,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做指导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个从事各项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业正
命,赚取正当的利润,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语,而得以利
益社会者,便应该当仁不让,那才是菩萨道的实践者,所以,佛教徒
是积极进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断除自己的烦恼,尚做
不到有教无类地广度众生。大乘菩萨则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时时都
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内容是什么?从本能的角度看,是饮食男女,是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则为色欲、形貌欲、威
仪欲、言语欲、细滑欲、人相欲);从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
、责任、义务。七情六欲消而美满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要求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但是
,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谈权利之前,必须先以责任和义务为基础。

  从责任及义务看,我们生在世间,各自都会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
的角色。具有某种身分即是某种角色,便要切切实实的把那个角色该
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个身
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须尽心尽力。一
个在家人,不妨先从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开始做好,再慢慢扩及工作场
所,以及所属团体的角色,好好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感觉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为你是如
此地尽心尽力,别人却可能敷衍塞责!如果你能摒除这样的计较心,
即可不受外境的影响,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受
你影响,因此便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互相影响,终究即有形成
社会全面好风气的希望了。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须先要修行菩萨道。修行
菩萨道的动机和目的,虽是为了成佛,他的著力点,乃是在成就众生
,在成就众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就成长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换句话
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充实自己,水涨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
成长了自己。但到最后,必须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
菩萨行者,才能成就无漏的无上功德。

  我们常说的度众生,是度诸佛心中的众生;所谓成佛,是成众生
心中的诸佛。其实佛心与众生心,原是同样的心。之所以有佛与众生
之区别,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净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圆满的;众生
的心则是杂染的,众生的智慧与慈悲,己被烦恼遮没了;众生纵然也
有一点智慧与慈悲,却是残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转烦恼为智慧,
舍自我成慈悲,则众生心的当下就是佛心了。

  众生的种类繁多,其中唯有人类有明辨是非的认识心,所以可善
、可恶,也能为善去恶;只有人类有听闻正法学佛成佛的善根,所以
释尊来到娑婆世界,示现由人成佛的事实。因此释尊告诉我们:「人
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
修学佛道,怎么还不好好地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大好因缘呢?□


┌──────────────────────────────┐
│ 自 我 肯 定 · 自 我 提 升 · 自 我 消 融 │
└──────────────────────────────┘




-.-.-.-.-.-.-.-.-.-.-.-.-.-.-.-.-.-.-.-.-.-.-.-.-

认真生活的本身,
就是在重重困难中展现生机的过程,
不断地努力,也会不断地遇上挫折及阻碍。
要视艰难险阻为预料中事,为万事如意,
也要在此情况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再以无我无相的智慧,达到消融自我的境界。

-.-.-.-.-.-.-.-.-.-.-.-.-.-.-.-.-.-.-.-.-.-.-.-.-


┌──────────────────────────────┐
│ 结 营 前 的 综 合 讨 论 │
└──────────────────────────────┘




-.-.-.-.-.-.-.-.-.-.-.-.-.-.-.-.-.-.-.-.-.-.-.-.-

一粒种子,摆在那儿还是一粒种子,
如果撒在土里,则会发芽、生长成树。
经过三天禅修营的薰陶,
我们有如撒在土里的种子,
有一种死而复酥的感受。

-.-.-.-.-.-.-.-.-.-.-.-.-.-.-.-.-.-.-.-.-.-.-.-.-


chap5.00 禅修的功能
chap5.01 1.菩萨的意义 <详见原书>
chap5.02 2.身心的放松 <详见原书>
chap5.03 3.打坐的功能 <详见原书>
chap5.04 4.打坐的反应
chap5.05 5.气动的现象
chap5.06 6.灵动的现象
chap5.07 7.幻觉的现象
chap5.08 8.自我的肯定
chap5.09 9.自我的成长
chap5.10 10.自我的消融
┌───────────────────────────────┐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