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极需有类似禅修营的活动,提供给大众,做心灵的调适;这个需 求便成为因,禅修营的提供则成为缘;亦即各位是因,我应大众之需 求而给予协助,反成助缘。 因此,我们彼此,互为因果,亦可互为因缘。 一切的现象都无法离开因缘。《阿含经》说,因缘是「此有故彼 有,此灭故彼灭」。「有」是指现象的生起,「灭」是指现象的消失 。现象的生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种种不同的层次。从宇宙的大 环境看,现象的生灭有四个过程:成、住、坏、空,这是属于物质的 现象。对人类的肉体而言,则有生、老、病、死,这是属于生理的现 象。以我们的念头来说,则有生、住、异、灭,这是属于心理的现象 。 宇宙体中任何物质的现象,都不外乎成、住、坏、空四种形态的 变化。 当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因缘聚合而出现并存在之后,必然会逐渐 经历坏的过程而归于空的结果。生理现象及心理现象,亦有相同的情 况。此乃所谓的因缘「生」和因缘「灭」。我们这个众生世界的一切 ,总是离不开因缘生灭的变幻。犹如万花筒,暂时看似有、实际上是 假、是空。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肉体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 过程。生理现象存在于环境的物质现象中,所以会产生自身与外境之 差别。外境与内境,对我们造成相需相斥的影响,便有所谓内外交煎 ,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此等现象,使得人的情绪起伏不 定,起伏愈大,烦恼愈多,起伏愈小,心愈平和,因此我们应努力使 心理现象的生、住、异、灭,尽量减少其次数、延长其时段,那便是 定,有了定则智慧渐渐产生,烦恼渐渐断除。心念的生灭现象,就像 平静的水面,因风吹而波动,然后会产生层层的涟漪;若生灭现象减 少,则像水波愈来愈平静,终至心平如镜、心明如镜,这就达到「空 明」的境界了。心理现象,可好也可坏: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业 ,是修行;恶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恶业,是堕落。既然都是从因缘 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恶。 我们是生存在「现在」、是在「空」里。对于度量大的人,我们 称之为虚怀若谷,是取山谷空豁之意。然而山谷的空,还不算大,整 个宇宙,才是无限宽广,所以称为虚空,能够含容一切万物。如果能 够超越宇宙,那就真的体会到绝对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现象的 有是含藏于究竟的「空」之中,可见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 能把「空」运用得当,将使你左右逢源,处处便利,时时自由。 佛法所说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现象本具空 的特性,现象变而空性永远不会改变,故说自性不变。由此可知,现 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体之两面。一般人的常识经验,只看 得到「有」,而无能体验空,因为「有」的现象一直在变,无法保持 ,无从掌握,便使人产生种种矛盾冲突的烦恼。如果能看到「有」, 也看到「空」,便能了解万法的真实相,便不会引起烦恼了,那是有 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没看到「有」,这种人会显得 消沈,同样也是烦恼不已,对自己对社会均有负面作用。 我们要了解:「有」是过程,「空」是目的,在达到目的前,不 能离不开「有」的过程,必须在过程中,看目的是空而离过程的有; 然后要离有也离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见。 (十三)戒、定、慧三学 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是学佛修 行的基础。 (1)戒:从消极面说,戒是「止一切恶」。诸恶不作,恶业恶 因便不增加。从凡夫的阶段做起,到了大小乘圣者的阶段,自然不再 造作任何恶因。从积极面说,戒是进而「修一切善」,诸善奉行,不 思回馈,但求「利益众生」。小乘的声闻及缘觉(一名独觉),已能 做到消极的止一切恶,若能积极的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便是大乘 菩萨的层次了。 (2)定:大乘菩萨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 所动,即谓之定。「外境」经常会为众生(人)带来诱惑、打击、刺 激、情绪失控等种种烦恼,心随外境变化而生起忧、欣、悲、喜、贪 镇、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应。受到环境牵动,便是乱心不是定心 。故要用种种禅修方法,帮助自己稳定内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扰。 内在的「心境」,是指对于自己过去的回忆,以及目前心里浮现 出来的种种妄想和杂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 里有事未解决,怕公司的职员处理得不好,犹豫著要不要起身打电话 回公司查询。这究竟是属于内境抑或外境呢?这件事并不存在于眼前 ,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扰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扰乱了心境,所以是属 于内境。 也可以说,凡是回忆、推想、忧虑之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属于内 在的心境。 一般人经常是处于身心分离、妄念纷纭的状态,如能做到身心统 一,内心的不安及身体的负担,便会消失。倘若能把内外境界统一, 便会形成内也是我,外也是我,内在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合而为一, 便没有「我」的感觉了。实则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统一,成为一 个统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时已不以个人的身心为我,而是以全宇宙为 我了。 如果仅是方法用得顺利,正念相继,并不等于念念统一。例如在 数息时,数得很顺,别无杂念,至少尚有三个念头,在不断地交互进 行:①我在数呼吸,②呼吸,③数目。因此,正在做数息的工夫,并 不就是念念统一。 念念统一是只有止于一个念头,不断的进行下去,如在数息中, 数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或只有「……」的一念,这 才是前念与后念,念念统一了,是真正的入定。 内心与外境的统一、身与心的统一,都是属于刚刚要入定前之浅 定,两者的层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与后念的念念统一,则是深定。 念念统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统一和内外统一 ,便能够摒除妄念纷飞,收摄散乱的心,不为环境所牵,不被情绪所 动,就能享受到稳定的自我,是多么的可贵了。 禅宗的定,则别有胜义,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