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尼佛出家以后,该国的许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释迦族, 则有一大共业的业报现前,故将遭到灭族亡国的灾难,释迦世尊座下 ,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悲悯释迦族人的灾难,乃 请释尊显现神通化解,佛陀心理虽感到悲痛,但却深知业力不可违, 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语,经目犍连一再请求,释尊才答应试一试 。 释迦世尊于烈日当空之际,坐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棵大树下,那 棵树已经乾枯得仅剩一截老干。当摩羯陀国的琉璃大王,率大军去攻 打迦毗罗卫国的途中,看到释尊坐在大枯树下,便下车请问释尊:「 为何不找一株有荫的树下去坐?」释尊仅答以:「一切荫不如祖国之 荫。」琉璃王听后似有感动,掉头把军队带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还是想攻打迦毗罗卫国,释尊又坐到大枯树下,此 次琉璃王路经时不再下车问话,仅在车上狠狠瞪了释尊一眼,便掉转 军队回去。但释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业是无可挽救了,因此第三 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树下去了。 目犍连尊者则于心不忍,便运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罗卫城的许多 居民,装在他的钵中,来保护他们,释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 璃王的大军攻破了迦毗罗卫城后,目犍连要把那些百姓放出来,发现 钵中仅剩血水,无一人存活,这些释迦族人,都是在劫难逃。别说目 犍连的神通救不了,连释迦牟尼佛的力量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神通还是有其极限性,强大的共业及定业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用二种方法,可以改变命运:一为被动的受报,一为主动的还报 (还债)。 故在正统的佛法,是不轻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讳、禁止谈神 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师说自己有大神通,并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统 的禅师,可能是修学其他法术的附佛法外道。 那么禅师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 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为这种人的心非常宁静安定而统一,这样的「 心」,能与外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统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 无法接收到的讯息,这种讯息不是一般所谓的电波,而是心的磁波( 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脱的大阿罗汉,或是一位中国禅宗已得大悟 的禅师,却未必有神通。解脱是因悟得无我的智慧,大悟是悟毕竟的 空性,所以未必会跟神通相关。 禅修的人如遇到灵体附身或异象出现时,切记要懂得处理,对善 境既不贪著,对恶境亦不恐惧,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扰。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种统一:①身心统一,②内外统一,③念念统 一。第一步要达成身口意三业相应的目标,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 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说:「佛来佛斩,魔来 魔斩。」就是处理异象的最好方法。 所谓的「斩」,就是用智慧之剑来勘破戳穿任何异象,不论是好 境、坏境,凡有异于常情的现象发生,或声、或色、或味、或触都要 把自己当成一个绝缘体,便可不受任何异象的干扰了。 所谓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时,可能在你面前出现诸佛菩萨, 通常都不是真有诸佛菩萨现前,而是内心的妄念的反应或是外来诸魔 的干扰,使你不能达成心境统一的定境,更不能发明心无□碍的空慧 。此时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变成一般民间宗教所见的灵媒或 乩童。 在禅修过程中,身心有所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的反应是要达到 宁静、和谐和安定,使情绪不易波动。如产生神、鬼、精灵、佛、菩 萨等,在耳边说话,在面前出现,或使你进出佛国净土、天堂地狱等 的境域,均属幻境,应当不予理会,切切不可执著,只要见怪不怪, 必可平安无事。 至于身体的反应,酸、痛、麻、养、气动等的现象,均是正常的 。如遇头部胀痛,心脏不舒服时,若无老师教你如何处理,便不宜继 续打坐,应该去看医生了。 禅修会不会开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开悟有速有缓,有的人 能于一闻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开悟。一般人 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挥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难开悟。必 须先从练心和净心做起,才能从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把自我的 执著摆下,便是悟境的现前。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 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 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 ,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 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驰 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届社会菁英禅修营) ┌──────────────────────────────┐ │ 一 般 佛 法 开 示 │ └──────────────────────────────┘ -.-.-.-.-.-.-.-.-.-.-.-.-.-.-.-.-.-.-.-.-.-.-.-.- 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个人的 财富、权势、名位而努力奋斗, 必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忌、觊觎, 会带来忧虑、挫折的打击与困扰; 如果能以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长, 则可经常保持坦荡的心胸。 -.-.-.-.-.-.-.-.-.-.-.-.-.-.-.-.-.-.-.-.-.-.-.-.- (三)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自卑、 自贱,看似两种不同的毛病,实则是一体的两面。 虚骄自负的人,多半是有些许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别人瞧不起他 ,便像螳螂向车子伸臂,也像小狗小猫的张牙舞爪般地,展现他的攻 击实力和防卫实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满足他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人类的所知所能,不论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个人的 身心和个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个人对宇宙而言,是那么的渺小 ,一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虚骄自负的人,故意 不想了解这个事实,结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会信心全失,即可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