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整理现代的僧伽规范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南北朝的200多年间,四部广律先后译传。应该说,戒律的内容已颇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高僧大德一方面强调戒律的权威性,不断翻译广律与律论,注释和弘扬律学典籍;一方面又在戒律之外拟定了许多制度,如南北朝的“僧制”,隋唐之际的禅宗“清规”,及清规之外的“共住规约”。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些制度始终与戒律并行,甚至出现重清规而轻戒律的倾向。 在佛弟子心目中,戒律似乎比经典更具神圣性。经典除了佛说,也通菩萨说、弟子说、天人说等,而戒律唯佛陀才有资格制定。迦叶尊者在结集律藏时所说的“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也早已是千古名训。在佛教史上,经典先后经历了几次结集,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戒经的内容却始终没有任何增减。 但过分重视戒律的神圣性,容易使之和现实生活脱节。我觉得,戒律的神圣性固然值得重视,但戒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值得重视。毗尼乃“因缘所显”,这就说明,戒律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条文。佛陀临终时,有“小小戒可舍”之说,《五分律》中,也有关于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遗训。那么如何对戒律进行取舍呢?佛陀告诉我们:“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自部派佛教到汉传佛教,因时代及地域的不同,对戒律也做了不同的诠释。在汉传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山律。南山律是道宣律祖根据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思想,立足于《四分律》,参照大小乘三藏典籍,所建立的契合中国国情的戒律。遗憾的是,这些典籍于宋元后就散佚不见,未能在佛教界很好地实行。虽于清末民初从海外请回并刻印流通,但突出的研究者却寥寥无几。时至今日,一般僧人读懂原文尚且费劲,更谈不上依教奉行了。 古德能根据时代的需要,整理制定出契合时代背景的律仪及僧制,今天的僧人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每个时代的僧伽,都担负着各个时代的弘法使命。佛教诞生两千多年来,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努力,才使佛法流传至今。作为当代的僧伽,我们应该有足够的魄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整理出一套适合现代人实践的律仪。这里所说的整理,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典籍现代化,也不同于古德们的另立僧制。从佛陀制戒的精神来看,戒律与当今社会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完全吻合。虽然其中有些做法在当代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从修行和解脱的角度来说,却是完全必要的。 整理出适合现代人实行的戒律,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佛陀制戒的精神,及每条戒律制定的因缘;二是广泛参考各种律典、律论,乃至大小乘经论中的律仪思想;三是考虑现实社会的情况,注重可行性;四是避免机械、教条、空泛,注重实用性。我认为,南山律的整理方式就非常好。如道宣律祖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全文三十篇,每篇讨论一项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仿效《行事钞》的体例,对戒律中的每个问题、每种行事,以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独立成篇地整理出来。 七、结 说 长期以来,多数人对戒律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其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对戒律缺乏了解。假如教界能形成学戒和持戒的氛围,相信人们一定会改变对戒律的认识。佛教的僧团,是法治、平等、民主、自由的团体。没有戒律作为规范,僧团将是一盘散沙,而个人解脱也得不到保障。放眼今日的教界,情况正是如此。所以,振兴戒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教界更多有识之士能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