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学三皈依(3)

你自己没有观照功夫,自己还模凌两可,还搞不清楚,你说给别人听,弄得别人 也糊里糊涂,始终不能清楚理解这个意思。 还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在。不是说 皈依三宝,入了佛门,还

你自己没有观照功夫,自己还模凌两可,还搞不清楚,你说给别人听,弄得别人
也糊里糊涂,始终不能清楚理解这个意思。

还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在。不是说
皈依三宝,入了佛门,还在争闲气,还在争人我、争是非、这里不可以,那里不
可以:要合掌时,挑剔这么合不对,那么合不对,合得正也不对,那个都不对,
没什么涵义,用不着这样。不过,如法的,你进步快;不如法的,当你自己慧开
了,自己会调整适应。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应了,你就
从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够调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该这么修了。

你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着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
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大家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
钱,不是这样的涵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
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不能知道。这比你
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
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到利益,大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
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
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

还有,经常经人家欢喜,不论跟自己的眷属、亲朋好友,乃至于自己冤有,
他对你瞪眼睛或者向你发脾气,你就笑一笑,总不跟他对嗔。经常布施欢喜,使
你自己没有怒容,总在转你的怒,转愤怒变成无限的宽恕慈悲。经常这样的观
想,你就是修弥勒菩萨行,是弥勒佛。学佛是学一切佛,哪一佛你都可以学。之
后,你就是能够依着佛所说的方法传述给别人,这样大家就能够把忧苦拨脱了。

许多人都是有限多的忧愁苦恼,虽然生活不馀匮之,但总感到有所欠缺。欠
缺什么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烦恼,自己解决不了,这都叫痛苦。给他慈
悲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应当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转愚痴。我们经常说:“我太愚痴,一点智慧也没
有!”你转化一下,你为什么不要愚痴。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只是要聪明
吗?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学佛并不是只有一句“阿弥陀
佛”,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不了。不的人这样说,古来祖师也这么教遵我们一
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
尼佛何必要说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释迦牟尼佛也
省事,我人后来的学者、弟子也免掉那么的辛苦,是不是啊?

〈〈大乘起信论〉〉说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其根下劣”,他的根性很劣,
对于佛果菩提道生怯弱心,就念佛好了。不过,念佛法门怎么念呢?也不是那么
简单的,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不见得这样子。你用哪个心念佛?如果
用嗔心念佛,用贪心念佛,用愚痴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处,这样来念“阿弥
陀佛”,你生不了极江世界。你必须有清净心,你皈依三宝之后,具足了清净
心,修哪一法都可能,修一世也可以,修多也可以。如果你没有清净心,充满
贪、嗔、痴、烦恼,自己的心跟自己过不去,烦恼得不得了,这样子学法,是没
办法辨别清楚的。

一定要把法的义理辨别清楚,一切法都有事有理,有事相上修,有理相上
修。我们讲的是事相上修。理上皈依的三宝,是你自己本身具足了佛、法、僧,
现在我们讲的是事,先不讲理。

有了智慧,世间一切的现象,你能忍受得了。譬如别人以非理辱骂你,非理
骗你钱,骗你一、两百万乃至骗你倾家荡产,你能忍受吗?你要欢欢喜喜的想:
“我的业障可消了,他替我消业障。”要是有这样的心,你当下就是菩萨,就是
佛,你有没有这样的心?你虽然不跟他打官司,往往也会抱怨几句:“他太坏
了,这个人太坏了!”这种情况是每一个人教会发生的,因此,你必须有这种智
慧,能忍受。凡是世间一切种种加家于你的,都能忍受。第一个观念,认为这是
我过去业障所感的;第二是认为这是帮助消业障,促使自己快一点成佛。你若能
这样观想,也就心安理得。

我们皈依佛、皈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你
才能看得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困难我的苦恼,一下子就过去了。中国的
儒教思想有一部份跟随佛学很接近,他们劝人的时候就这样劝说:“花开花谢,
时去时来,福方慰眼,祸已成胎。”眼看着又升官,又发财,一切都顺利,其实
你的祸根就在这时候种下了;祸一业了,全部没有了。

我们看过去历史上,考上状元,一帆风顺,一直当到宰相,官当到顶品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子,或者得罪遇僚,或者得罪皇帝,下头这么一攻击
他,上头这么一发怒,倾家荡产,你什么都没有,当下就光,怕以,得也别高
兴;失了,也不悲哀。“得何足慕,失何足哀”,得没什么好羡慕的,失了也用
不着悲哀。“得失在彼,敬凭天裁”,这个“天裁”,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你
所做的业,业因如何,业果一定如何,因果不爽,自然庐受的,你就受了。你这
样来分析,这样来认识,一切事物无常,像幻化一样的,没有一坚固性,你就不
贪恋了。

不贪恋的话,你就没有恐怖。平常这样观想的人,要是丢了什么,或者命没
有了,心想:“好了,我再转一段生死吧。好一段生死我可以升天,我可能到极
光世界去了,可能在来生,我的罪就消了很多。”以这种观念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当然会得好处的,因为你不再痴迷了。

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
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
轻视穷人。这些教不可以,要把骄慢转成谦甚卑下。

例如说,战国时候,齐国的宰相晏子,为人非常的谦虚,小心谨慎,很怕说
错话,或做错一件事情。那时候古来宰相,没有汽车可坐,他们都是赶着马车。
给他驾御马车的御夫,就因他给宰相赶车,便骄傲得不得了。这位御夫的夫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