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聋喑哑难,边地下贱难,三途恶道难,佛前佛后难,北俱泸州和长寿国等都是不易闻道佛法的。故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闻而不信等于不闻,信而不行等于不信。佛学是重实践而非空谈。故曰“从闻思修”。佛学是博大精深的教理知识。佛法是修行的方法。若能依佛教、佛学、佛法、和学佛的概念应当分清楚。所谓“实践出真知”。很多人欲学佛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觉得学佛“神奥莫测”,或者说清规戒律太多,遵守不了。这不让吃,那有不准喝等等障碍不敢步入佛门,若做不到还不如不入门。又有人说我现在还没有研究明白,条件不够等。因循而自误,未免太可悲叹! 佛是大慈大悲的,对一切众生慈悲平等,希望众生都能短恶修善。离苦得乐,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同成佛道,共证真常。假如说,我们不能因不动法律可以去犯法,这同样要受惩罚。也就是说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这同样要受惩罚。也就是说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而可以犯戒。例如医生给病人处方也不能因不明药性而不去吃药,必须等待研究明白药性后,再去服药。我们学佛之人,只要认清目标,去努力实践,自然能达到预期的果报。如果只去研究教理,而不去实践的人,恰如只背药方而不肯吃药是同等道理。 很多学者,教理精研的很好,只当一种学术研究,无常到来之时,一点也不起作用。所谓“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怎样能入佛门成为居士呢?首先,皈依三宝(即佛、法、僧)。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净无染。佛法僧是梵语,译汉语,即觉、正、净。 遵守五戒,力行十善,勤修六度……即使解脱之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依普贤菩萨行愿、观音菩萨之慈心、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菩萨之愿力,使我们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做一个优秀的三宝弟子,证到无声法忍,达到圆满解脱。 关于唯物与唯心的问题,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加以分析。有些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我们学佛的人,认为心物是不二的矛盾是统一的。唯物论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明白“意识”能影响“存在”,若只有“存在”没有“意识”,还有什么存在不存在呢?佛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是不二的。 也就是说“意识”与“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唯心唯物:“合之则完善,破之则两伤”。在庄严劫第一千尊毗舍浮佛传法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此半偈包含了三藏之奥义。心即是佛,借境明心。 境即森罗万象,即物质。心与境,色语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物一体自他不二。所谓“明心见性人,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净秽都是心”。由此可知佛教亦唯物,亦唯心。故称不二法门。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心物不二,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包太虚。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悟明心地说:“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若人明悟佛与众生心物不二的道理,也就明白佛与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通的,起心动念。佛是晓得的。因心即是佛,做件再机密之事,也瞒不了佛。不能违心呀。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我们佛弟子,使自然清净之心,当外托事仪,内明理观,而起广大慈护之心,偏缘一切情非情境,放此境上,誓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心境缘览,系法於心,心法和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