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要皈依自性三宝。佛法僧是一个对境,一个所依,起一个提醒我们的作用,没有别的。通过佛像让我们找真佛,通过佛经让我们找正法,通过僧众让我们找真正的僧宝。自性三宝,就是我们本具的净、正、觉。我们的本性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 我们很多时候也供佛像、拜佛像,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有时候我们也供经书、拜经书,甚至皈依经书,但真正的法是自性。我们也会供僧、拜僧,但这些都是所依,是一种对境,起一个提醒的作用。 真正的佛是觉而不迷,真正的法是正而不邪,真正的僧是净而不染。僧代表戒律,戒律本身是净。我们现在也持戒,在表面上很用功、很刻苦、很精进,但是相续被五毒染污了,根本不清净,实际上并没有持戒。真要持戒,就要保持内心的清净。 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都要正,否则就没有佛法了。我说过,学佛就是规范思想,规范行为,是一个转变、纠正的过程,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修的。法要融入相续,法和相续要结合。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思想、见解要正不能邪。 心是根,言行都是由心来主宰的。若是心不正,言行也不会正;若是心正了,言行也会正。其实在言语上、行为上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在心里。正知正见就是佛法,它是对治邪知邪见的,是对治烦恼的,是对治我们这些不好的习性的。正知正见与邪知邪见是冲突的,不可能在相续里共存。一心不能二用,若是你的相续里有好多的邪知邪见,就没有有正知正见;若是没有正知正见,就没有佛法;若是没有佛法,就无法改变自己。 我们虽然学佛好多年了,但是常常怨天怨地,怨东怨西,怨佛怨上师:“佛说某种法有何种功德,上师说某个咒语有何种功德,我也学也念了,怎么还不好呢?怎么还没有解脱呢?”佛讲的、上师讲的是法本身的功德,能不能得到是你自己的事。若是你的相续和法不相应,法和相续脱节,法没有融入到相续中,修行没有融入到生活中,修行和生活分开了,甚至有冲突了,那就难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觉受,但那是偶尔的、无常的,不是成佛了。真正的佛、真正的三宝是本具的、原有的、恒常的、不变的,和法界是一体的。 皈依最终要皈依自性三宝。外在的这些形式都是一种所依,仅仅起一个提醒的作用。我们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激发内在的智慧。如果只做形式上、表面上的文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比如说磕头,它有很多含义,我们通过每个动作,能启发内心的正念、善念或者觉醒,这样才起作用,才有意义。若是没有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只是不停地磕,把自己搞得特别辛苦,今天磕一百零八个,明天就磕一百个了,后天又少了,过几天就不了了之了。 有些人非常勉强,把磕头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因为自己在学佛修行啊;只追求数量,给自己增加压力,觉得磕到了十万遍,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与收获。满怀期盼地磕啊、磕啊,把额头磕破了,两个膝盖也磕破了,身体也瘦了,十万遍终于完成了。但是相续没有变化,生活也没有变化。然后就怀疑了:“怎么回事呢?我怎么一点变化都没有呢?”身上的病一点都没好,心脏跳得更厉害了,血糖更高了。家里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老公不理解,孩子也不听话,事情都赶到一起了,还要修其它的法,就彻底没有信心、动摇了。 修加行不是没有数量上的要求。可我现在为什么不要求呢?因为不敢要求!就是怕有些人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最终得不到利益,然后生起邪见。所以我要求大家慢慢来,先明理,这个很重要。明白道理了,然后再如理如法地磕,磕一个算一个。其实顶礼也不是只用身顶礼,还有意顶礼和语顶礼。五体投地,念偈颂,念发愿文,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这都是顶礼。 刚才讲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出离心,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 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 这是最最殊胜的一个偈颂,“心生分别之时直视要”,这里讲的是大圆满的见、道、果。生烦恼的时候不要直接去消灭或降伏它,烦恼本身也是缘起法,也不离佛性,它的自性也是佛,也是智慧。烦恼生起的时候,就看它的面目、本性。你认识到它的面目、本性是智慧了,烦恼就转为智慧了。这就是烦恼转为菩提的意思。烦恼本身就是菩提,就是智慧,五种烦恼就是五种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它就是烦恼;你认识到了,它就是智慧。当烦恼生起的时候,你能够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智慧与菩提了。所以在大乘里,在密宗里,尤其是在大圆满里,不怕起烦恼,也不怕生妄念,起一个烦恼就能显现一种智慧,生一种妄念就能见到一位本尊。 妄念本身也是佛,最终是无舍无得。没有什么可舍的,也没有什么可得的,包括烦恼都不要舍掉。一切清净圆满,这叫大光明。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舍也没有得,一切平等,这个时候才会彻底放下患得患失等分别念或妄念。 “平等”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做到平等就要见性。诸法在性上是平等的,都不离缘起,都不离性空,都不离大光明,所以说是平等。在佛典里有一个比喻,讲的是到金洲,那里只有金子没有别的,找不到其他东西。一样,最终的时候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圆满的,没有不好的也没有好的,那些分别念都消失了。我们以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就是这样表达,其实这个好也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没有不好也没有好,好和不好是相对立的,所以这个境界就是没有那样一个分别取舍的状态。 没办法,不可言不可喻。我们现在用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只有通过修行,最后才能领悟。像哑巴吃糖块一样,哑巴吃糖块时知道味道,但是说不出来。一样,你真正能够领悟的时候,自己知道那种感觉、滋味,但是说不出来的。这个境界很高啊! “已得定解之时安住要”,这可以说是大圆满的“修”。已得到定解,真正能够领悟的时候,安住于那个状态中不离开。安住是自然安住,不是作意,作意安住不叫安住。 “修行安住无修是为要”,没有什么可修的,没有什么可得的,无修无得,保持自然放松就行了。“安住”就是心安住于所见到、领悟到的那种状态中。“无修”就是没有可修,也没有可得,一种自然的状态。 “修习无散即是吾忠告”,不能有散乱之心。但是你特意安住安不住。凡夫的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接抓它抓不住。不要追它,让它自己停下来,然后再慢慢地抓它。在大圆满里讲的很清楚,心不追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执着现在,这叫自然安住。不去想,不去执着,心自然就能进入到本觉的状态中了。就像风刮的沙一样,风一停,沙自然会落到地面上。自己不作意,心自然就安住,就不散乱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