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见法师:生命的提升—佛学与生命科学之对话(2)(2)

从基因的相似形来看──基因无法分判人兽之异 再者,当人类与其他生物基因组完成解读后,这种建立在基因决定生命的论调,却出其意料地给了人类另一重打击。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基因的数目远少于以往科学界的预估──
 

从基因的相似形来看──基因无法分判人兽之异

再者,当人类与其他生物基因组完成解读后,这种建立在基因决定生命的论调,却出其意料地给了人类另一重打击。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基因的数目远少于以往科学界的预估──十万个,事实是人类基因数大约只有三万到四万个,仅仅是果蝇、线虫等低等生物的两倍多。而且与老鼠比较,人类只有三百余个基因异于老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艾伯茨(Bruce Alberts)博士宣称:“这十年来,我们省悟到人与蠕虫相似的程度远比我们以为的还要高。”所有哺乳类都有几乎相同数量的基因,差别仅在于DNA的排列顺序。就基因本身而言,人和老鼠是非常相似的。人类基因组计画的领导人柯林斯(Francis Collins)说:“这对我们人类的自尊是个打击,不过这也显示了人类的复杂性来自其他源头,我们必须开始搜寻。”DNA的鉴定先锋,纽约大学化学家席门(Ned Seeman)相信:“到头来,我们会看到在原子层次,所有东西都一个样。用那个尺度,我们都分辨不出人类与细菌或一只鸡的差别。事情就是这样。到最后我们得另寻途径,来解释我们异于万物者究竟在哪里。”

这便是当生命科学解析了所有其所谓的生命讯息之后,所陷入的迷思。《观察家报》的文章说只要基因数的估计值提高到十万左右,就足以解释人性;反之,估计数减少到三分之一左右,就表示我们应该提高发育期间后天影响的重要性。这个跳脱迷思的线索,正好将发言权交与佛学对生命的解释。 

以佛学来看,如前说基因图谱不过是宿昔造作的一份记录,难以代表生命的主体,更无法真正解释人类何以异于禽兽。纯粹以基因来诠释生命乃至以此力图提升生命,不仅是物化了生命,如其真能有所作为,亦终究不过是在生命的表相上作文章罢了,而非关生命之深度与广度。有关业力所造成的因果现象,人类与动物其实皆遵守同样的法则,能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五种行为规范,若以儒家的言语来说便是具仁、义、信、礼、智等五德,如此在下一次的生命轮回中方可为人,否则可能堕入畜生乃至其他恶道(地狱与饿鬼)。动物与人一样具备同等佛性,只因业力障蔽使之昏懵不觉。

人之与动物真正的差异来自于觉性之起照与否。所谓觉性,乃指觉悟自性,佛性即本具之觉性,称为本觉,本有而不觉,但从来未失,今起念开始觉察、觉知、觉照,伏烦恼恶念渐次修行以令觉悟自性。能起者是本觉,所起者则称始觉,以始觉照本觉,如是渐次显发本具性德,以此则能脱凡成圣。也就是说,人类由于可以觉察自己心念而能伏烦恼恶,以此觉而有规范自我心行与身行的自主力,且能进一步觉悟事理,故而异于禽兽,乃至于欲脱凡成圣亦是由此觉察与觉悟程度的提升开始。五戒的持守或说五德的涵养,便是起觉自省的具体表现、始觉照本觉的开始。因此,人之为人其可贵在于其能“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能持五戒、能具五德,其内在的深层因素便是觉的能起,可以照破烦恼无明,而动物不能。 

由是,基因的雷同,显发人与动物有其同源,同循业感之因果法则发展。另一方面则提醒人类,其与动物之别绝非在物质层面或外相上,因为这个差异实在不大,基因亦非生命的真源。纵是人身却未能觉知自性,五事不能持,如杀人者、偷盗者、妄语害人者、邪淫者、饮酒而失性者,则无异自失人格,同于牲畜。因此,就如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萨尔斯顿(John Sulston)所言:基因是人类的起点,我们应把它们视为提供发展潜能,而非施加限制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根据基因型去预设某人的健康或能力,而要看他们的实际表现而定,基因并不能代表生物个体其生命表现的真正价值定位。相对地,无论什么样的人,皆可经由其自身的努力而突破原生命体的既定格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