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避免受苦。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有了也不会发光。
学者与水手 一位博学多闻、满腹经纶的学者,踏上漫长又艰辛的航海之旅。为了让船上的水手了解自己的才学,每当水手休息完毕,准备工作之前,他总是不忘开口问:‘我的好兄弟!告诉我,你读过哲学吗?' 水手回答:‘喔!从来没有,先生。我只是个单纯的水手,只知道如何将一艘船由这个港口航向另一个港口。' 学者听了之后回答:‘可怜人,你浪费了半个人生。' 第二天,学者再问:‘兄弟,你学过几何学吗?' 水手依然回答:‘没有,先生。我只会安装船具和掌舵。' 学者听到答案,失望的摇摇头说:‘可怜的家伙!一辈子与无知相伴,你浪费了大半的人生啊!' 日复一日,学者每天都不断的问:‘你读过几何学、人类学、动物学和心理学吗?' 水手摇头以对。 有一天,船遇上了暴风雨,这名学者焦虑的望著汹涌的波涛,紧握住船身。 此时,水手靠近他,问道:‘兄弟,你曾经学过游泳吗?' 学者不解的摇摇头。 水手回答:‘你枉费了全部的人生,因为船就要沉了。' —佛教故事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人的生命要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争端与和平 有一只八哥在村中找到一大块食物,便用喙叼起食物飞向空中。 八哥的同类见到之后,拚命的追逐、攻击它,想要夺取它口中的美食。 最后这只八哥松开鸟喙,放弃口中最后一片食物,而它的同类也不再攻击。 它在空中展翅翱翔、来回俯冲,心想:‘我失去一块食物,却重新拾回这片天空的宁静。' —回教苏非教派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时间总会过去,安住于当下,宁静祥和,才有永恒的生命。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
看见疑心 有一个人的斧头不见了,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因为他无论走路或说话的样子,都像个小偷。 但在找到斧头后,再看见那男孩时,不论是走路或说话,都觉得他和一般小孩没两样了。 —传统德国故事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们首先要先深入自已的内心。 ◎能够舍离,才能深入真理的核心。要远离执著,就不应该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牵扯。这样既不会有爱恋也不会有憎恨,只有平等,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对待。 ◎心如工厂,有严格的品管、正常的作业流程、良好的环保观念,必定能制造出上好的产品。生活里,拥有一颗经过品管的‘不动之心'、没有是非的污水、没有烦恼的黑烟,如此清净,人人才欢喜亲近‘放光的人'。 ◎一个人的感情、人格、品行、气质、面貌、命运,皆是由心理作用和一切行为举止变化所累积出来。
迷路 有一个商人要到远地去参加会议,他决定不走公路,改走乡间小路,享受田园风光。 几小时后,他发现自己迷路了。刚好有个农夫在照料路旁的田地,商人驱车向前问道:‘请问这儿离芝加哥有多远?' ‘我不清楚。'农夫回答。 ‘那离纽约有多远呢?'商人又问。 ‘我也不清楚。'农夫还是一样的答案。 ‘那至少可以告诉我回到公路的方向吧?'失去耐性的商人不死心的继续问。 ‘不,我不知道。'农夫老实的说。 恼羞成怒的商人冲口而出 :‘你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笨蛋!' ‘是啊!但至少我没有迷路。'农夫平静的回答商人。 —现代寓言 ◎人一生气,他就在地狱的境界中。无嗔的心是清凉、新鲜和理智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与烦扰,是一种恶习。使心灵向著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且没有理性的行动。 ◎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怒,就得到两种胜利—战胜自己、战胜他人。 ◎幽默的本身就是一种禅趣,因为‘禅'是活泼生动又充满智慧的,唯有如此,才能随时引发出幽默,使人的生活充满著「禅趣'与‘自在'。
羽毛与说出口的话 木拉.那斯鲁下的家附近,住了一个以说闲话出名的人—阿奇斯。 无论白天或晚上,你都会看见那个人在市场或茶室里,和人说著镇上最新、最不确实的消息。他就这么一边批评,一边散布谣言,在大家心中播下不和谐的种子,有时他说的话再传回耳中时,连他自己都觉得离谱,不过他就是戒不掉这个坏毛病。 最后,他的朋友决定请镇上最聪明的人—那斯鲁丁—来帮他。 那斯鲁丁对阿奇斯说:‘到市场替我买只鸡,而且要快,还有,一定要确定所有的羽毛部拔干净了,一根也不能剩。' 阿奇斯到了市场买好鸡,却等不及老板把羽毛拔光,便抓起鸡一边赶路、一边自己拔著剩下的羽毛。但当他把一根羽毛也不剩的鸡交给那斯鲁丁时,那斯鲁丁却放下鸡,要阿奇斯回市场把拔下的羽毛全部带回来。 ‘不可能!'阿奇斯大叫:‘那些羽毛部散在路上了!' ‘你说的话就像被风吹散的羽毛,'那斯鲁丁劝诫著:‘随意乱说的话弥漫整个镇上,再也难收回,所以,你要注意脱口而出的羽毛,别让它们散布在空中。' —回教故事 ◎传播是非者,就如同制造是非者。 ◎爱自己的人,就会谨言慎行的保护自己,并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深切反省自己。
呵欠与祷告 沙迪说当他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晚和父亲以及其他人一同作晚祷,不久,其他人便纷纷打呵欠睡著了。 小沙迪对父亲说:‘这些睡著的人之中,没有一个张开眼或抬起头来祷告,若别人看到了,还以为他们全都死了。' 沙迪的父亲却说:‘我亲爱的儿子,我宁愿你也像他们一样睡著,而不是醒著中伤别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