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7慈爱与悲悯

慈爱与悲悯 海涛 辑 1.在初期佛教,为他人说教除迷,使人得到正确的觉悟,乃是一种基于慈悲的重要活动。 2.释尊成道后,应梵天之劝,为世人说法,也是出自慈悲。 3.所以出家修行,在佛教教团成

慈爱与悲悯              海涛  辑

1.在初期佛教,为他人说教除迷,使人得到正确的觉悟,乃是一种基于慈悲的重要活动。

2.释尊成道后,应梵天之劝,为世人说法,也是出自慈悲。

3.所以出家修行,在佛教教团成为修行者(比丘)的人,必须为世人说法。「依慈悲,依同情,依怜悯,为他人说法。」

4.说法对教团的人来说,是一项重大的义务。教团的人不是背弃世人才出家,而是由于真正的爱世人才出家的。就是由于对人人慈悲之故,以理法为宗,为人说教。

5.释尊被称为有情的人,是「谋最上利益的悲人」。

6.最初期的佛教,专门强调的只是「慈」,稍后才形「慈」与「悲」并称,慈悲成为修行者必须具备的两德。

7.「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大般涅槃经》

8.「除二边说为中道,佛以慈为首。」《大智度论》

9.「如来教门、大慈为本。」《大庄严论经》

10.「佛灭一切漏,有无比大慈悲。」《阿育王经》第一卷

11.「制自己,益他人,充满慈悲的心就是法,是此世及死后果报的种子。」《中论》

12.慈与悲的差别,据南亚上座部佛教的注释,「慈」是「带给(同朋)利益与安乐的愿望」;「悲」是「(由同朋)除去不利益与苦的欲望」。

13.「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智度论》

14.「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智度论》

15.「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十地经论》

16.「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以(慈)悲为体。」《宝行王正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