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 2. 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 3.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4. 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5.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6. 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凡西天东土中一切着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7. 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遗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 8. 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 9. 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10. 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11. 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12.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13. 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14.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 15. 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 16. 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 17.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 18. 苦亦不厌,乐亦不求。无取无舍,忘憎忘爱。 19. 弃家里之活佛,供野外之土偶。 20. 道念重一分,凡情轻一分。 21. 一睹慈容,即证法忍。 22.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23. 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24.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25. 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26. 诸法之归宿,修证之极致。 27. 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 28. 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29. 随事积德,居尘学道,齐家教子,淑世善民。 30.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 31. 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32.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33. 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34. 人心若转,天灾自息。 35. 祈专心念佛,即是真法门眷属。 36. 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 37. 勿道是菩萨,即真怨家,亦好作入道成佛之基。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 38.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 39.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40. 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41.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42. 家舍为道场,亲朋为法眷。 43. 现在人的对症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 44. 以西归一大事,为当头之棒喝。 45. 佛慈广大,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 46. 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 47. 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 48.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49.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 50. 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51. 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 52.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53.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 54.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55.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 56. 所谓志在敬佛,遂忘其僧之庸劣也。 57.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闲,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 58. 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 59. 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 60. 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61. 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一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62. 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63.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64. 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莫由解脱。 65. 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66. 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67. 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 68. 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 69. 重法如宝,轻身似尘。 70. 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71. 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 72. 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 73. 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74. 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75. 学无大小,诚敬为主。 76. 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 77.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