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7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一 海涛 辑 1.我们的修行必须坚定与持续,即所谓的「勤精进」,就是向前不断地精进。2.只要我们不贪爱、抓取或执着,彷佛它并不存在,苦便不会生起。3.当痛苦在心中生起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一 海涛 辑
1.我们的修行必须坚定与持续,即所谓的「勤精进」,就是向前不断地精进。
2.只要我们不贪爱、抓取或执着,彷佛它并不存在,苦便不会生起。
3.当痛苦在心中生起时,我们必须坚持将烦恼从根拔除,彻底斩断它们。只要一直保持坚定的决心,最后烦恼一定会屈服,并被消除。
4.一切法都是有因而生,因若消失,果便消失。
5.苦因「有」而生起,以「有」为缘而有「生」;「取」则是造成苦的先决条件。
6.只要发觉苦,就深入观察它,深入观察当下,观察自己的心与身。
7.修行人就以这种方式看自己的心,只有生与灭,并无常住的实体。他们从各个角度思惟,修行人发现心根本没什么,没有任何东西是稳定的;只有生与灭、灭与生,无固定不变的事物。
8.我们应认真地修行,无论多么困难,依然勇往直前。且我将一生看成一天,丝毫不敢懈怠。
9.修行者必须少量知足,并保离染。无论说话、吃饭或做任何事,都必须很容易满足:吃得简单、睡得简单、住得简单。如此修行,就愈容易获得满足,你将能看透自己的心。
10.佛陀不详说修行的成果,因为它无法以言语传达。就如试着为天生的盲人描述不同的颜色:「它是鲜黄色。」那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11.与「法」、平静、自制、调伏的心共住,无须担心和谐,它会自动生起,没有任何问题。
12.跟着心走,永远不能领悟「法」。
13.若不精进于修行,心就会转往那方向。你不会对抗自己的心,只会让它随着情绪起舞,这就称为「跟着心走」。
14.若不知如何训练心,只寄望别人来为你训练,结果必定会陷入麻烦之中。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二 海涛 辑
1.修行并无限制,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
2.要不断警觉、学习,看见一棵树或一只动物,都可能是个学习的机会。将一切都引进心里,在自己的心中清楚地观察。
3.若训练心让它有惭与愧,我们就能有所防护,言行也会更加谨慎。
4.努力维持完全的正念,谨慎的态度将会被培养出来。
5.你读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从心生起,若心里没具有敏锐与清明,就一直都会有疑惑。
6.你应该尝试把佛陀的教诲引入内心,让心安定下来。无论出现什么疑惑,只要放下它。
7.符合佛陀所说衡量教导是否真实的八种方法:谈到少恼、出苦、离欲、少量知足、不慕名位、无渴爱和远离、勤奋精进,以及维持自在的教导,都是佛陀教法——这八法是法与律的特征,任何抵触这些条件的则不是。
8.我们无法只籍由听闻,就真的了解戒律,听过后必须检视它,并进一步地探究。
9.心,对戒律具有评断,无论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它都不会做错误的事。
10.动机是戒的根本。
11.觉悟必须透过直接体验才会生起,研读法与律当然是正确的,但若只是研读则仍不足。
12.有些忏悔是不清净的,因为你不会停止,你并未下定决心去改变,没有防护,未认知实相,也没有放下,只是一犯再犯。
13.我们以佛陀为典范,无论到哪里,不管别人怎么做,都不让自己卷入是非。只是完全投身于修行中——我在乎自己和修行。
14.研读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因解行并重才能成长与兴盛。
15.若我们只是以轻忽的态度学习经典,随后就会放逸。
16.沉着欲乐是种危险,我们应该加强修行,敦促自己做得更多,有错则改,不要迷失于外在的事物。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三 海涛 辑
1.经典是修行道上的指标。若真的了解修行,那么阅读或研究都是禅修的另一面。但若忘记自己,则研究只会带来更多谈话与无益的活动。
2.别抛弃基本修行:少吃、少说、少睡;自制与镇定;保持出离心;规律地行禅与坐禅;在适当的时间定期聚会。请努力这么做,不要让这殊胜的机会空过,要老实修行
3.志欲修行的人从不错过行禅与坐禅,不会放松自制与镇定的标准。
4.若能如此致力于修行,就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你们若不安心修行——行禅与坐禅,就会四处游荡。
5.当内心放松而身体也健康时,你就会安定下来;当内心迷妄,即使身体强壮,也会感到不安。
6.修行在于心,而不是外表。
7.若不喜欢某样东西就会厌恶,若喜欢则会有快乐的反应,心于是变得染污与不净。
8.谨防自己在身、口、意上犯错,守护自己远离过失,「你必须告诫自己」,我们必须赶快改进、觉知自己。
9.若修法并见法,就能断除一切恶法,长养一切善法。
10.当见到内在的自己时,会有喜悦的感受,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了解自己的心,且不为所动,无论在何处都能保持平静。
11.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心里的东西无法以肉眼看到,在言行上也看不出明显的修行,心,却是另外一回事。
12.修行已久且熟练的人,在言行上可能会显得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守护自己的心,他是安定的。
13.不放逸是无死之道,放逸则是死亡之道。《法句经》
14.看见轮回过患的人,就是看见过失与世间苦难的人。
15.什么是轮回?轮回之苦是势不可挡的,令人难以忍受。快乐也是轮回,若未看见轮回的过患,当有快乐时,我们便执着它而忘记痛苦。我们对它毫无所知,犹如小孩不知火的危险。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四 海涛 辑
1.看见轮回过患的人将教法牢牢地根植于生命中,则无论行、住、坐、卧或身在何处,都能厌离。
2.一个看见轮回过患的人,既活在轮回中,也不活在其中。换句话说,他们既了解世俗概念,也了解它们的胜义。这种人无论是说的、做的或想的事,都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行为更有智慧。
3.放逸犹如死亡。问问自己:「当我死时,还会有时间修行吗?」要时常自问:「我何时会死?」若我们能如此思惟,心分分秒秒都会保持警觉。
4.心不放逸,正念就会自动生起,智慧将更清晰,更能如实了解一切事物。
5.有正念即能镇定,镇定即能不放逸。若人不放逸,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也是佛教徒职责。
6.自古以来,法一直如此,当我们出生时,就带着这坏灭的本质来到世间,无从回避,从一出生,老、病、死就和我们结伴而来。
7.一切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汇聚后称之为「人」。
8.身体就是禅修的主题。
9.身体是短暂、不圆满与无主的,既非「我」,也非「我的」。我们一生下来就被骗了,身体其实是污秽的。
10.真正的皈依处即在自己的心。
11.我们普遍认为身体是漂亮、可爱、长寿而强壮,且永不衰老、生病或死亡。我们受到身体的迷惑,因此忽略真实的皈依处——心,就在自己身体里面。
12.佛陀说寻找你的皈依处,意思是寻找你的真心。人们通常都不注意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他们未看到自己的心不太干净,这就是把暂时的栖身之所当成皈依处。
13.我们美化房子和住家,但从未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我们没有检视痛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