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3)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处;三者慈爱照顾,入骨彻髓;四者妥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当用度,随时供给。
  丈夫敬妻应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妻子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体贴敬爱;二者家务整洁;三者温柔亲切;四者诚实毋欺;五者赞叹恭维。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雇主应以五事对待僮使: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过去儒家有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日人间佛教的居家之道,应该用智慧来处理人伦之间的感情,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对于老中青幼等份子,彼此之间要互相爱敬、慈孝、教育、规劝,因为家人之间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等眷属就像锁链一样的环环相扣,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个个身心健全,融洽和谐,家庭才有欢笑,家庭伦理也必然和乐美满。 ↑
  二、道德观(修养之道)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观念。道德是维系国家的纲纪法令使之不乱者,一个国家社会,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的规范,则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嫉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是弄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著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因此,有道德的观念和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何谓道德?凡是举心动念,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反之,对别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会安全的,就是不道德。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例如《法苑珠林》说:“入朝辅王,立志存忠;居家事亲,敬诚孝终。”又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
  此外,《大宝积经》说:“终不望他众,谁者能令和,给学者所乏,不离别众生。”《无量寿佛经》说:“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乃至《出曜经》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佛说须赖经》说:“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等等皆是人我之间的修养之道。
  佛教以五戒十善做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佛教以实践六度做为道德生活的准绳。六度中,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嗔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嗔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嗔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即能充实一切。
  所以,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六度则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道德基础。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佛教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叹、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有关道德的修行。
  《禅林宝训》里,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师曾经举喻说: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正如《六度集经》说:“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宋朝汾阳无德禅师也说:“今之重学,古之重德;德学相扶,堪为轨则。”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了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佛经中,有关个人道德修养身心的教示,诸如:
  “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密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大宝积经》)
  “但修自己行,莫见他邪正,口意不量他,三业自然净。”(《历代法宝记》)
  “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诸经要集》)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维摩诘经》)
  “见善努力,闻恶莫亲;纵居暗室,如对大宾。”(《缁门警训》)
  “常自观察己所行,不见他人所阙失,与众和颜无违诤。”(《月灯三昧经》)
  “常说柔软语,远离于恶口。”(《大方广十轮经》)
  “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发觉净心经》)
  “见世之过患,身自依法行。”(《五分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