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 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和媒体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法门。除汉传各宗派外,还有因缘了解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目前,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是通过网络学佛。网上不仅有很多佛学资料和讲经音像,还可以接触并认识不少出家师父,足不出户便可听闻妙法,请益受教。可以说,现代人学习佛法的机会远比古人更多、更便利。 在这个看似“容易”的过程中,相关问题也就产生了:我们如何分辨法义的真伪、邪正?我们虽然见多识广了,但真正产生作用的有多少?落实于心行的又有多少?我们不妨认真反省一下:修学佛法之后,烦恼减轻了没有?对人生的认识改变了没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问题又出在何处? 学佛的关键,不仅在于接触了多少法门或读诵了多少典籍,而在于所学能否落实于心行,转化为改造生命的力量。佛法虽然浩如烟海,谈理论有三藏十二部典籍,论实修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基本要领是共通的,核心部分也并不太多,这正是古德所说的“佛法无多子”。 那么,哪些是佛法的根本呢? 一、人身的价值 首先,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而为人。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和无穷无尽的空间中难以计数的生命总量相比,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得以生而为人者几何?正如佛陀告诫我们的那样: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茫茫宇宙间,我们有幸得到人身,是今生所能拥有的最大福报。除此而外,即使贵为帝王,其价值也无法与之比拟。当我们谈到价值时,往往只想到家中的房子、汽车值多少,想到自己的孩子、事业有多重要。我们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些,每天的用心也无非纠缠于这些,似乎人生的所有价值就蕴涵其中。或以日进斗金为人生价值,或以身居高位为人生价值,或以生活奢华为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说这一切就毫无价值,只是对人生而言,其意义是短暂而非永久的。可悲的是,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终生不悔的追求。 我们学佛,应明确何为真正的价值。和财富、地位相比,拥有人的身份显然更有价值。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要钱不要命的莽夫,为赚钱一切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来,这些人往往是存有侥幸心理,若必须一对一地交换,一边是钱,一边是命,又有谁愿意达成这笔交易呢?当生命和金钱不可兼得时,再贪婪的人也会意识到生命之可贵:若是一命呜呼,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财富、地位,还是事业、感情,在死亡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而言,曾经孜孜以求的这一切,不再有任何意义。即使我们再执著、再留恋、再不舍,也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在那个时刻,财富不过是空洞的数字,事业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往是,生前拥有得越多,离开时的遗憾也就越多。 不仅是生命,乃至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比财富、地位更为重要。一般人不会意识到,健康的眼睛或四肢有多大作用。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它们,习惯得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唯有失去时,才会发现它们的价值:没有眼睛,就会失去五彩的世界;没有耳朵,则会失去音声的世界。 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正在于我们拥有的色身和身份。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又强调“人身难得”。因为我们的所有追求必得依赖这个身份才能实现,尤其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精神追求,如艺术生活、宗教生活。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未有效利用这一身份,反而成为色身的奴隶,一生只为饮食男女忙碌,为接踵而至的欲望操劳。不仅为此付出了今生,更为这份执著造作种种必须偿还的恶业,殃及未来生命。尤其在世风日下的今天,稍有不慎就会沾染种种不良习气。常常是事业做成了,心态和品行却做坏了,实在是得不偿失。因为事业是暂时的,而做事过程中积累的心行却不会过期作废。 事实上,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物质追求,也不在于普通的精神追求,而是成就佛陀那样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如诸佛菩萨那样尽未来际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否则,即使因行善而感得人天果报,终是流转生死的有漏之因。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和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我们和佛菩萨有着天渊之别。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是活在凡夫心的层面,所作所为都不曾超越凡夫心。无论怎样努力,所成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若想实现生命最大的价值,唯一的道路,就是开发我们本具的佛菩萨般的品质,这才是生命的无价之宝,尽虚空、遍法界的财富皆不能与之比拟。 成佛的修行,唯有人的身份才能成办。若拥有人身而不加珍惜,精勤道业,未来又将流浪六道,不知何时方为了期。希望大家莫要蹉跎岁月,否则将是今生最大的浪费。 二、发心 发心代表着人生的目标和指向。不仅学佛要发心,成办世间利益同样需要发心。人们希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就。在做事过程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外在结果,却忽略了心的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同样的行为,以不同的发心来做,结果会大相径庭。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那么,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我们每产生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时,无法在当下以智慧去观照并照破,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当下,一头就栽进这些想法、情绪或念头中,被它们左右数天、数月甚至持续一生。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一辈子沉浸于爱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义皆维系于此。 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为这种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常常扮演类似的角色。每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出现时,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我们那颗四处攀缘的心就会粘附其上,进而产生执著。当心落入这些陷阱后,念头又会继续攀缘念头,最终越陷越深。对我们所讨厌的人,时时想到他的诸般不义,如此,负面情绪越想越大。一旦成为主宰我们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难免。如果在这些想法萌芽之时,我们能以智慧进行观照,便能将烦恼消融于觉照中,使之不能继续产生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