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众生皆具佛性,为何不识自家宝藏? 答:佛性,是生命中的清净宝藏。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无明。佛性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我们常说“一念不觉”,事实上,我们从未觉悟,是“念念不觉”。虽然我们有佛性,却虽有若无。不仅如此,还认贼为父,反被贪嗔烦恼左右、控制。当贪心现起时,立刻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贪了。嗔恨、妒嫉、也是同样。众生为无明所惑,造业流转,无有了期。修行,就是要铲除烦恼之源,将无明我执构成的虚妄世界彻底打破,由此开启本具的佛性。 问:相对于一心念佛,诵经是否属于夹杂? 答:想将一句佛号念好,并不容易。有些人念着、念着就念不下去了,无法完全放下,也无法使这句佛号在生命中真正产生力量。原因何在?正是因为不重视闻思,不重视经教,所以对其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念到最后,只剩下空洞的声音。这时,念“阿弥陀佛”和念“桌子”已没什么区别了。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内涵极为深广。若缺乏认识,如何能将这句佛号念到位?念得心心相印?所以说,“不夹杂”是有前提的。若对佛号理解得非常透彻,才可以“一心念佛”。否则,在尚未明了念佛究竟念什么之前,就将闻思经教视为夹杂,恐怕会欲速则不达。 问: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答: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真实,是否全面,就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问题是,我们现有的认识能力是错乱的,无论怎样认识,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我们戴上黄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而戴上绿色眼镜时,看到的世界又是绿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去除遮蔽认识的各种错误知见。其次,还须具备无限的认识能力。一个人能学多少知识?哪怕学到八十岁、八百岁,能穷尽整个宇宙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若想以这种有限的经验认识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办不到的。惟有通过修行,才能去除种种错误知见,开发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由此证得诸法实相。 问: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答:世间一切皆因缘所生,说法当然也离不开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以这个讲座为例,如果讲堂内空荡荡地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听法的因缘,那我来讲给谁听呢?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唯识三十颂》或是《辨中边论》,你们能不能听得懂?所以,还要根据大家的根基说法,这也是因缘之一。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针对众生不同根机,应机设教,开演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不讲究因缘,不讲究契理契机,同样的教法就可能收效甚微。所以,佛陀说法需要有大因缘。 问:既然大乘法最究竟,佛陀为什么要说其他几乘? 答:任何一个法门的弘扬,都有其特定的针对性。《法华经》说,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但佛陀一生说法,并不都是针对菩萨根机而说。有时是针对人天乘根机者而说,有时是针对声闻乘根机者而说,有时又是针对缘觉乘根机者而说。虽然佛陀想把最高的法直接告诉众生,但有些众生暂时只能接受人天善法,有些还可在此基础上逐步接受其他。总之,必须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而说。因对象、根机的不同,故佛陀所说教法并非都是直畅本怀、究竟了义的。 我们还要知道的是,虽然佛陀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并不是说,不能弘扬人天乘,不能弘扬声闻乘,而是不能以此为最终目的,不能以为这种引导是最究竟的。 问:什么是贪、嗔、痴? 答:贪,是一种染著的心理。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为“三毒”,即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病毒。 问: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答: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法布施则不同,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质得到彻底改善,并使未来生命不断得益。因此,法布施功德更大。 问: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为什么又能带业往生呢? 答:“带业往生”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另外,“业”和“善根、福德”并不完全对立。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若能具足善业,即便有些不善业,在强大的信愿力和阿弥陀佛的加持力下,也无法成为往生净土的障碍。 问:人们常常将佛当做神来拜,或将佛教等同于迷信,根本不愿进一步了解,怎么办? 答:确实有很多人将佛当做神祭拜。但他能够礼拜佛菩萨,总是有向善之心。作为学佛者,我们不应该心生轻视,而应将自己学到的佛法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佛、法、僧三宝。 至于将佛教等同于迷信,同样要以慈悲心,以善巧方便来引导。你可以问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吗?如果不了解,怎么会认为它是迷信呢?一般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知道佛教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其作用,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