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此显现与唯识义见周贵华:《了别与显现》,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4]《成唯识论》卷一说:"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成唯识论》卷九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15]无著:《摄大乘论本》,玄奘译,《大正藏》卷31。 [16]世亲:《摄大乘论释》卷第五,玄奘译,《大正藏》卷31。 [17]见无著《摄大乘论本》卷上,玄奘译,《大正藏》卷31。由于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建立杂染法的流转与还灭,就将非阿赖耶识摄入阿赖耶识,而仅称阿赖耶识;直到转依发生,阿赖耶识灭尽,才舍阿赖耶识名,转称第八净识,即无垢识。 [18]见前注[11]。 [19]唯识学的性、相常互代,如三自相常称三自性,但此处只用其狭义,性指本性,相指相状。 [20]参考前注[5]。 [21]见前注[14]。 [22]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23]守培:《起信论料简驳议》(同上书)。 [24]此中无(自)性的"性",是本性、体之义,相是相状、本性之义。 [25]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7下,《起信论疏》p217中;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p264中;《大正藏》卷44。 [26]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27]会觉:《起信论研究书后》;印顺:《起信平议》(同上书)。 [28]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29]唐大圆:《起信论解惑》(同上书)。 [30]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31]王恩洋:《起信论唯识释质疑》(同上书)。 [32]守培:《起信论料简驳议》(同上书)。 [33]弥勒:《瑜伽师地论》卷69。 [34]会觉:《起信论研究书后》(《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35]唐大圆:《起信论解惑》(同上书)。 [36]陈维东:《料简起信论料简》(同上书)。 [37]根本无明是生灭依,是一切染法生起的直接原因,它可指根本无明自身,亦可指含摄它的阿赖耶识。唯识的根本依是阿赖耶识,因为它摄藏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从逻辑上看,阿赖耶识应为余有为法之先,故无始(根本)无明作为杂染有为法,不可能与阿赖耶识分开。这样,在会通时,可将根本无明诠释为阿赖耶识。 [38]《起信论》原文是妄境界熏习妄心,此处的妄心可指一切虚妄分别之识,但实指阿赖耶识。 [39]《起信论》原文是熏习真如,但真如还摄清净的非阿赖耶识,故此处实指熏习非阿赖耶识。 [40]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6中,《大正藏》卷44。 [41]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