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增上缘的关系是不能解释真如与无明互熏的缘起的,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违反《起信论》中的缘起道理。《起信论》明确指出,无明熏真如而起染法不断,真如熏无明而起净法不断。如果在真如与无明互熏而缘起的因果关系中,仅是增上缘关系,不能保证无明熏真如生起染法,亦不能保证真如熏无明生起净法。因为增上缘可顺可违,同样的增上缘可使净法生起,也可使染法生起,如同阳光既可以使禾苗生长,亦可以使之枯死。第二,如果此真如唯释为清净有为法,不论是正智还是无漏种现等,皆导致真如有用无体(即无真如自体相);相应只允许有"真如用熏习",而无"真如自体相熏习",显然违背《起信论》的原义。如前节所述,与无明互熏的真如应是如来藏,清净恒常,含藏一切如来净法,而不唯是清净有为法。综上所述,染净有为法间的增上缘关系,不能诠释真如与无明的互熏。 上述诠释的缺陷是,他们试图用一种含义去诠释熏习,没有注意《起信论》的熏习有两种含义,即同性与异性熏习。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种熏习义是否矛盾。同性熏习发生在有为法间,而异性熏习讲的是有为法与无为法间的关系,二者都自成一说,正好互补,不相冲突。具体的分析可看前面第一节。下面就在此二熏习义的基础上,对《起信论》的缘起与还灭,从唯识学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先讨论《起信论》染法的缘起。《起信论》以真如为体、生灭为用,故在谈染法的生起时,在逻辑上必然首先解决本觉真如被覆障的问题,这就有了无明熏习真如;以此为根本前提,才有染心的生起。在前已知,真如有无为法与清净有为法两方面的含义。无明熏习真如故,真如法性被缠覆,真如所摄非阿赖耶识(无漏种)被障蔽。由此,无始以来,无明系摄如来藏,相续流转。此无始无明是染法的根本原因,即指阿赖耶识[37]。以阿赖耶识所摄杂染种子为因,生起一切虚妄分别之识,即妄心。由此妄心增上,而有妄境界之识生起。妄境界之识又返熏习妄心所摄之阿赖耶识[38],使妄心虚妄分别愈加坚固。由妄心虚妄分别,众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没于苦海。《起信论》的染法缘起义大致如此。 与此相对,根据真如与生灭的体用关系,要安立净法的缘起,得先考虑真如的作用,这就是真如熏无明,以此为内在原因,建立还灭的过程。真如自体相熏习无明,即真如(如来藏)系摄无明染法,使染法生而刹那有灭,对治可起,净法可生,乃至可有出缠成佛。但这仅是生起净法与成佛的内在根据与可能性,还需外缘助力。真如之用如来三身大用流行,随机赴感,以此为缘,配合真如自体相熏习之因,众生得以发心起行。随之,闻思修熏习真如所摄非阿赖耶识[39],闻思修下中上品辗转增上,使杂染法种子现行渐次转灭,如来净识圆满显现,亦即真如如来藏出缠。这就是《起信论》的净法生起义。 四、结 语 《起信论》自南北朝末期开始流行,佛教界竞相研习,注疏浩繁,千年不衰。台贤二宗将之置于中观唯识之上,元晓法师更目之为"诸论之祖宗,群诤之评主"[40]。它是佛教天台、华严、禅宗的奠基性经典之一,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隋唐以后中国思想的发展。但到了上一世纪,它的思想在继续被欢呼为是对世界哲学的伟大贡献[41]的同时,在佛教界却遭到部分唯识学者的非议。批评者以唯识学为依据,力图表明《起信论》与唯识学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而维护者亦依据唯识学去会通《起信论》,以表明二者一致。但两者不免都走入误区,批评者没有认识到瑜伽行派以唯识思想为中心,但亦有如来藏思想,二者并无矛盾,互补相成;维护者没有认识到《起信论》作为如来藏系论著,虽然与唯识学思想有涉,其思想核心却是不共的,比如真如与无明的互熏,就不满足唯识学的熏习义。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清理会通,试图阐释如来藏系思想与唯识学思想相容的一个尝试。 注 释: [1]欧阳竟无:《抉择五法谈正智》;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起信论唯识释质疑》(《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吕澄:《起信与楞伽》p294-301,《〈大乘起信论〉考证》p337-356(《吕澄佛学论著选集》,齐鲁出版社)等。 [2]吴可为:《辨"真如"义》,《法音》1998年7期。 [3]"一心二门"的"心"既不同于能缘虑之心,亦不同于心体、心性,亦不是如来藏。而法藏认为,此"心"即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p250中,《大正藏》卷44)。但如来藏是生灭门的概念,不能指此"一心"。 [4]真如体者,摄相用,进而摄一切法,即摄相用以归体;生灭相用,摄体,进而摄一切法,即摄体以成相用。 [5]此体用关系的体是无为,用是有为,不同于中观和唯识,二者要求体用一致,所立体用皆为有为。如唯识学以识为体,识的差别为用,或以阿赖耶识为体,余识为用。 [6]元晓等认为真如门真如讲不变,而生灭门真如随缘,故二门真如理不同(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本》p227下;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p264中;《大正藏》卷44)。但此体用二门不离,从不同角度去看真如,真如体一,不是二。 [7]如论中云:"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此引语清楚表明生灭门的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为无明染法所染,即具自性相与覆障相。 [8]论中谈本觉随染分别有二相,实指始觉;其二相的智净相,即相应于法身;不思议业相,即相应于报身、应身。这就是真如(如来藏)出缠,即出离相。 [9]慧远法师认为阿黎耶识就是真识,是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义疏》,大正藏卷44);而元晓、法藏法师认为是染净合流(元晓:《起信论疏》及《大乘起信论别记本》;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卷44)。 [10]印顺法师认为如来藏是一切诸法之依,而不是直接的因,如说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可以说生","只能说"依如来藏",为依为持为建立"(《大乘三系教判》p29,《印顺集》,黄夏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唯识学更广明此理。 [11]一般认为"唯心所作"的心指如来藏,但如来藏是无为法,不可能有造作。又心能生能灭,必是有为。故说生万法的心是造作性,是不觉性,由此虚妄染心而有诸法的生灭。这实际就是唯识思想。 [12]这与唯识相似,有为法是有为法的直接原因。但唯识学认为无为法只是疏增上缘,没有揭示出真如与无明染法的不一不异的关系是染净法缘起的根本前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