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弘传的过程里,我们常会发觉有不少佛学名相具有神秘的色彩,这对以解除人生疾苦是有害的,那将会落入迷信的云雾中或者变成谈玄说妙的形而上学,因此古德告诫学人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至于撰述本文,或许早已落在名相的分别中,但为了显示“佛法无边”一词应有的意义,而不偏向讲感应、神通诸类的事迹,或者将其解释成佛教的法义是非常深奥不可思议如大海般广大无边的境界,因此提出个人的见解如下。 “佛法”,是指佛陀所亲身体证的真理——缘起法。“无边”,是说明依著缘起法的正见来修行,就可以不执著苦乐、有无、一异、常断等二边。因此“佛法无边”的正义,是指依于缘起法而开显不落二边的中道,中道才是“佛法无边”的真实义。以下我们将引据几则原始圣典来说明“佛法无边”所要阐扬的中道缘起观。 首先让我们看看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最初说法的内容,这在南传巴利文的《转法轮经》记载:“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佛陀在开宗明义的第一次说法,就标举出离于苦、乐二边的中道,而中道即八支圣道,这就是佛教的根本法义。因为悉达多太子在未证道前的在家生活是纵逸的乐行,出家后转向于克己的苦行,但这两者都是根源于情识的极端,是无法修行得到解脱的。于是在菩提树下觉悟缘起法的宇宙人生真理的释迦牟尼佛,就明确地向鹿野苑的五比丘宣说离此苦、乐二边的中道缘起观。然而,这中道的缘起观,并不是折中的思想,乃是从八正道的正见为身心行为的准则,进而净化人心迈向解脱的圣域。 其次,我们再从北传的原始教典《杂阿含经》来解说“佛法无边”——以正见为导的中道缘起观,是如何不落于二边呢?在《二六二经》中如是云:“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是说明如来所宣说的中道缘起法,其目的就在于教导我们不要落入有、无二边,届时即能远离我执、永断忧悲恼苦,一如阐陀比丘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另外,在《二九七经》中则叙述佛陀从不落入一、异二边的角度来表达“佛法无边”的道理。该经如是宣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此外还有《三OO 经》不落常见、断见二边的中道宣言:“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上来从南、北传最初的圣典所列举的几篇经文中,不论是“苦乐”、“有无”、“一异”、“常断”等偏颇的知见,其目的只是为了显发缘起法不落二边的中道观,这种以正见为导的中道缘起观,是佛陀说法的根本心要,只要是依于缘起法所开展出来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就能远离“常断”、“有无”等等执著二边的戏论,因此才说“佛法无边”。(信息来源:《嘉义新雨杂志》)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