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自觉完善佛教有机体 继续推进佛教本土化(2)

树有干,民族有脊梁。宗教有核心精神,他是立教之本。丢失了核心精神,宗教就失去了他的特质,本质就发生了变化,存在的价值便缺失。佛教的核心精神,在慈悲、在智慧、在去执、在无我、在宽容、在忍让、在济世、在

树有干,民族有脊梁。宗教有核心精神,他是立教之本。丢失了核心精神,宗教就失去了他的特质,本质就发生了变化,存在的价值便缺失。佛教的核心精神,在慈悲、在智慧、在去执、在无我、在宽容、在忍让、在济世、在度生、在持戒、在禅定

②、不违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繁衍不息,自有其优良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精神。如:忠孝、自强不息、诚信、勤劳、礼仪、公正、义利、尊老爱幼、和为贵、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等。他们与佛教核心精神相辅相成。

③、不违爱国守法的精神

守法是守戒的底线,爱国是爱教的底线。晋代道安禅师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近代弘一法师说:“念佛必须救国。”圆瑛大师时常提醒信徒,要爱国要守法,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此,对宗教的热爱、戒规的坚守应该与对国家的热爱、国法的坚守结合起来,保证宗教在行进中不脱轨,避免宗教与现代政治走向对立。

④、不违世界普世的先进的时代精神

佛教是国际性的宗教,其能国际化,自有其普世性原理。每个民族皆有优秀的文明,世界有世界的先进文明。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世界所接受。这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虽然,各国间对其的理解尚不统一,但其核心内涵,世界各国已有共识。

⑤、不违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佛教对自身的要求,也是被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毕竟,佛教需要生存延续,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并非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提出这种相适应的议题或要求,其实历朝历代皆如此。就是佛教创立之时,也是这样。释迦牟尼佛虽然提出创新的思想,但一直尊重国王,维护政治体制,避免僧团触犯法律。也因此,未曾受到任何一个王朝的打击或压制。思之,意味深长。

3、完善佛教有机体的途径

①、挖掘和弘扬教义中的积极因素

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二重性,即积极性的一面与消极性的一面。“有因巧用、善用、活用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有被利用、误用、错用而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一直以为,人有佛性可成佛,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或佛性如明镜,但这镜子,因为后天的原因,被贪嗔痴的灰尘蒙蔽了。既有灰尘既被蒙蔽,那么,就有其消极的因素存在,一旦假以相应的因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的结果。教义是否消极,看结果是否消极。只要能诱发贪欲、嗔恨、愚痴、不和谐,便非积极的。弘扬积极因素,便意味着要抑制消极因素。要把消极因素的负作用最小化。佛教教义中有许多积极性因素,如五戒、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六和等,应把积极因素的社会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②、拓宽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方法

佛陀生于人间,成佛于人间,服务于人间,涅槃于人间。佛教本身就是人间的佛教。佛教的果——终极目标,虽是出世的,但他的因却建立在人世上,是人世作为水到渠成的结果。佛教如要在人间的舞台上发扬光大,就必须拓宽其服务社会的途径,应多方面全方位地服务好人群。不同的时代,人群有不同的特征和需要。在今天,全球化浪潮袭卷,中国社会转型,人群精神压力大,心情浮燥,社会各阶层利益需求复杂。佛教对此当有所作为。当起到调节心理、稳定情绪、引导人群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发展中的利益调整、帮助社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要发扬佛教热心慈善、慈悲济世的好传统,多为社会低层民众、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民众,在扶贫、助残、助学、济困、赈灾、义诊施药、修桥铺路等上做些功德。

佛教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训戒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千百年来,已溶入社会注入人心,对人和社会起着一定的正面教化作用。如何使之旧瓶新用,为民族道德体系的重建服务,值得研究。法门无量,对机就好。社会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服务方式,佛教就要对此进行探索。服务方法多一种,度生的船就多了一艘,被救的人就多了一群,社会就多了一份安宁与平和。

③、大力加强信仰、道风、组织、制度、人才、理论建设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是佛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社会的期待。信仰是宗教的灵魂,而道风则是这灵魂能够显灵的支撑。佛教说,以戒为师,这戒即道风。戒为无上功德母。党有党章,宗教岂能无戒,或教徒岂可不持戒。佛教中有佛、法、僧、信徒、寺院、社团,是个大家庭、大集团。非单一组织,也非个人,是个综合大组织。无论单一组织或综合大组织,他是带领教团进退的核心。他的组织情况如何,事关整个教团的沉浮。好的组织,需要用制度来保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组织就有活力,就充满了先进性。讲一千条一万条,归根结底,需要人才。非道弘人,乃人弘道。人才是各项事业的首要因素和必要基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佛教兴盛时,并非一定僧多或信众多,乃人才多僧才多。所有的实践,都必须有理论为先导、为依据。理论的建设,近年被忽视。信仰建设上,当前,首先要做好导向,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要推崇信仰纯正的,要保持佛教的神圣性。对佛教进行庸俗化的行为,要给予抵制。要强化道风,继承重道风的优良传统,要以道风树寺院之形象。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就因为有道风,不同于世俗,这是佛教的特征之一,要把之强化出来,凸显出来。有了道风,僧格才能得到树立,才能被信仰和受尊重。关于组织和制度,要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精神,并结合佛教传统,重建自己。应当吸收现代社会组织和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的成分,健全制度,完善组织,强化监督机制。要善于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和措施,不断上升为规章和制度。人才建设方面,除了办好现有的佛学院,应增办短期的培训班,支持创办各级研究所。既要有通才,又要有专才。培养人才,要严格培养标准,讲求质量,着重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宗教素质、法律素质、品德素质等方面有所提高。培养人是一回事,能用人又是另一回事。培养的人才,要给予用上,发挥其作用。理论建设上,要进一步研究: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如何进一步中国化?如何建立人间佛教的体系?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是些什么?消极因素是些什么?戒律如何适应现代?佛教道德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等议题。这些议题很现实,就摆在我们面前,答案的好坏,事关佛教的健康延续和发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