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4)

要领之三——弘法布教制度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那么,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作

 

要领之三——弘法布教制度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那么,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作用。常人心目中,弘法惟高僧方能胜任,与自己毫无关系,故多数出家人没有弘法意识。又因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信众多热衷于造庙塑像,护持弘法的热情不高。但高僧毕竟是极个别,这就使得教界越来越没“法”了。

其二,缺乏引导体系,造成修学的无序和混乱。师长如何引导弟子?信众如何系统修学?似乎没有一定之规。信众皈依之后,或是不知如何开始修学;或是学到一定程度不知怎样提高;或是修学出现问题,又不知错在哪里。即使有幸找到可问的人,通常也只能得到笼统的答案,而非最适合此人、此时的指导。

其三,方式方法单一、老化。传统的法会及弘法方式固然有其摄受的信众,却很难吸引知识分子或年轻人,以至佛教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佛教。普通民众又因缺乏正面认识佛教的渠道,而对佛教产生诸多误解,不能正确认识佛教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

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座寺院的事,单纯依赖某人或某寺,即使能在特定时期将弘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难以长久维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众的弘法布教学,使有心弘法的寺院和个人都知道,弘法究竟需要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在家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须严格把握。此外,为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门,还有必要建立一套将佛法全面推向社会,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这就要以更为丰富的内容进行引导。

我觉得,弘法布教学大致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构建:

一、方便引导: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对佛教尚无认识者引入佛门,如以佛教影视、佛教书画等为契机,与之欢喜结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这些方面,港台教界已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二、信仰建设:皈依佛门后,须有相应修学方法,使其对三宝的信心逐渐稳定、提升。尤其是对皈依的修习,相对于南传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显然重视不够。事实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这一根本,就不能为修学奠定扎实基础。去年,我特别推出《皈依修学手册》和“皈依共修仪轨”,并在一些道场长期开展共修活动。同时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办周日共修,为广大信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义和作用。

三、修行次第:对三宝具备信心之后,还应继续深入修学,完成解脱道或菩萨道的修行。修学要依相应次第进行,在家居士的修学,同样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明确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修习重点。唯有这样,才能引导信众循序渐进地完成佛道修行。

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应该是生活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时念佛或禅坐,其他时间都在培养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吗?因此,教界必须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制度,包括从生到死的各项相关内容,使佛法全面渗透到信众生活中,成为大众乐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风民俗。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会关怀: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因此,佛法弘扬也离不开社会这片土壤。本着这一宗旨,教界应多方面发挥利他作用,在传播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成立慈善基金会,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众送去温暖。在这方面,台湾慈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信众管理:佛教信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僧团关怀,需要有归属感。同时,信众又拥有巨大潜力,是促进佛教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众管理制度。包括僧团对信众的责任、信众组织、骨干培训等内容。使信众提高个人修学的同时,为佛法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宋元以来,大众修学非禅即净,而禅与净的学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没有对外弘法这项内容,所谓“山门以无事为清净”。脱离社会这片土壤,佛教发展势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鉴于此,当迅速建立弘法布教制度,使每位佛子认识到弘法的责任及重要性,齐心协力,使佛教流布广大。

结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