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的财富观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有一年,金庸到台湾,跟李敖聊天时,特别提到,在他儿子死后,他精研佛学,已是虔诚的佛教徒了。李敖说:“佛经里讲‘七法财’  ‘七德财’  ‘七圣财’,虽然有出入,但大体上,无不以舍弃财产为条件。所谓‘舍离一切,而无染着’,所谓‘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你有这么多财产在身边,你既是虔诚的佛教徒,那怎么解释你的财产呢?”金庸听了窘得无以对答。(见余世存编《非常道》)

李敖先生所言,乍听有理,实则不然。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七圣财:七圣财亦名七法财、七德财,在修行中,有七个必备的条件,以财为喻,称为七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李敖先生引七圣财而论证“以舍弃财产为条件’’实是相去甚远。

佛教徒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解脱,修学小乘注重个人的解脱,修学大乘则致力于自利利他,致力于众生解脱。自求解脱的,可以称为解脱道;普度众生、自他两利的可以称为菩萨道。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便是菩萨道。佛教的宗旨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种种苦恼。大乘佛法系统的修行解脱,始于以“六度’,“四摄”为本位的菩萨行,终于转烦恼而证菩提成正觉。佛教的明确主张,菩萨圆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居于六度四摄首位,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的,因为要度众生,必须要先安慰众生。

布施是一种功德,不是可怜人,更不能搞“裸捐",佛陀在两干五百年前,就为我们明确指示了如何分配财产。如佛在《善生经》中说:“在家居士的收入最好分作四份:一、家庭生活,二、营业的资本,三、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放款生息。”在两干五百年前,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了今天,储蓄在家和存入银行利息应该合而为一。《杂阿含经》中也说,居士们的财产,应该分作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养育妻子儿女乃至周济亲属、朋友、仆从等;三是供养沙门婆罗门(三宝即在其中)。前面的四种方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佛教并不是提倡倾其所有行布施。

总之,佛教虽然追求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绝对自由,不受物欲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所谓‘‘舍离一切",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抛弃,而是“心不住”,正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六祖《坛经》中亦云:“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在。"

这就是佛教的财富观。

 

心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