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的养生之道(5)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认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御心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认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御心如牧牛,须时时看护,以免犯人苗稼。释迦牟尼佛是烦恼全断,举止安祥,心如止水,所以被当时人尊为佛陀(觉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他说法45年,传下来许多调御人心,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理念与方法,以至后人有“世上好语佛说尽”之叹。

御心的关键在于开发、增长自心本具的智慧。佛教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种,通过看经诵经,听法师或善知识讲经说法,以增长闻慧;在此基础上须结合生活,如理思考,加深认识,是为思慧;有了思慧后还须如法修行实践,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亲证宇宙真实之理,契合佛智,是为修慧。

佛教御心的方法极多。一般是由粗到细,先遵守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五戒十善等。接着则应修习禅定,如诵经念佛、打坐参禅等,使自己心不旁鹜,定于一处。进一步则须深入禅观(冥想),依佛理用智慧,破析潜意识中的迷惑和贪瞋痴等烦恼、执著。

从养生角度来说,御心术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现实中的各种逆顺境界有正确的认知,外不受恶语、谣言等不良资讯的蛊惑,内不受负面情绪的左右,从而能保持理性的良好的心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当今我国面临大面积的“非典”疫情,许多人过度恐慌,应对失当。这不仅会降低自身的免疫能力,很容易染上“非典”,而且由于心理紊乱,处于神经性“非典”状态,给自己的身体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了解“非典”,保持警惕,遵循养生之道,处乱不惊。

佛教御心术对当今的心身医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日本身心医学家池田次郎的名著《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学者和专家们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的祈祷、参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及‘无心’的锻炼引入心身疗法。”应用科学方法测量坐禅时脑电波图、脑血流图及其它内脏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入静”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佛教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近代心身医学家们设计的多种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自我暗示疗法、渐进松弛疗法、自律训练法、森田疗法、形象控制疗法等,都是提供一种有效调控自心的技术,锻炼人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应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脱胎于佛教禅定、瑜伽,具体方法从放松身体、调息、观想某种形象入手。

佛教御心术完全可以走出寺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唐代的无际禅师曾为世人开了一付著名的《心药方》,他说: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 好肚肠,一条; 温柔,半两; 道理,三分。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骘,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可见佛教御心术总的精神是要人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当代洪绍光教授推介的《养心八珍汤》,它与无际禅师开的《心药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正是从中借鉴过来的。虽然如此,它可能更切合当今人的认知和心态。他说:

“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做到心态平衡,养心八珍汤那是真正健康心灵的八珍汤、八味药。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对世界充满爱心。这个人如果对世界不充满爱心,那这个人做不好人。第二味药:好心肠二寸。一个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又善良,肯帮助人。第三味药:正气三分。人都要有正气。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第五味药:孝顺常在。我们做老年幸福组调查,影响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钱、地位,而是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第六味药:老实适量,人也不能太老实,太老实变傻子也不行,老实须看情况适量掌握。第七味药:奉献不拘。第八味药:回报不求。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就是慢慢经常思考,还须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还要淡泊宁静,梧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荣辱不惊。”

据说“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第一,诚实做人;第二,认真做事;第三,奉献社会;第四,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寿;第六,消灾去祸。我想这是说,一个人既要奉献社会,还要会享受生活。这里的享受是指人需要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宽一点,有越多的业余爱好,那么他的心理越容易平衡。当然,如果掌握一些佛教知识,多一点佛教智慧观照,那就不仅是一时的心理平衡,而是渐渐变得气定神闲、超凡脱俗,凛然而有出尘入化之妙了。

七、佛教的饮食理念与养生

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饮食,故《汉书》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的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成为各种养生术关注的一大焦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称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摄取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产生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