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学,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指自然科学,从“大科学”角度看,心理学也是科学的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心理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产物,是伪科学,故将其打入冷宫而且还“踏上一只脚”。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再度兴起。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再一次介绍进来(上世纪初曾流行过),红极一时。在许多文献中,都提及精神分析与禅的关系,这使我们不得不予以关注。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年生)在上世纪初因研究神精病学并发表《释梦》一书而一举成名。它的思想、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强,不仅影响心理分析学说的发展,而且引入到文化领域(文艺创作也因之而出现好几个新的流派),之后他的理论原则、观点还影响到哲学、社会学等更多意识形态领域。近些年来,弗洛伊德的弟子或追随者荣格、阿德勒、兰克、霍妮、弗洛姆、罗洛·梅等极大地发展和深化了精神分析学说,这种西方的科学在近代与东方的宗教――佛教(以禅为标致)结缘,许多人发现其中一些内容具有共同的精神实质。 要弄清楚精神分析学说与禅的关系,我们还得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相当的难度、广度和深度,这里不可能全面涉及,而只是涉及与禅有关的一小部分。我试图想用最简单、浅显、通俗的语言去介绍它,但这的确很难,说不定还要放弃一些科学的严谨表述,影响其主要精神。 弗洛伊德学说最基本的内容是: 弗洛伊德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提出了“力必多”理论。他说:“我们将脑子里代表着性本能的力量叫做‘力必多’(Li-bido),即性欲,并把它看成类似于饥饿、欲望的力量,或者是渴望权力的意志,以及自我倾向中的其它类似的趋势。”除了性本能而外,人的另一个本能就是“保存自己的本能,或称自我本能”。(《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弗洛伊德.1917)因此,弗洛伊德把人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最本原的本能冲动;“自我”是受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等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超我”则是受伦理道德原则支配下的“自我”。“哪里有本我,哪里就得有自我”。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恋”到“物恋”(客体恋)的过程,整个过程中,“自我”不能完全控制人自身内部的本能冲动,即自我不能成其为自家的主人。这个“本能冲动”,是一种野蛮的、动物性的原始冲动,平时只能蛰伏在“潜意识”中,它被“自我”监视着,压抑着,一旦这监视,压抑稍有放松,它就会用各种方式跑出来。“潜意识”是指的什么呢?“潜意识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特有的精神机制”。凡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律、宗教所不能容许的野蛮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都被束缚在潜意识的深层。(“潜意识”又被翻译为“无意识”,我觉得翻译为“潜意识”可能要准确些。但无意识已在文献中被广泛采用,故随顺用之。)这就说明,在任何心理现象的底层,都隐伏着更为深刻的本能欲望。 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堕入了痛苦的深渊。“一种提防痛苦的方法就是去采用‘力必多转移’,这是一种我们的精神机制所能容许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它所能获得的适应性是极大的。这样,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把本能冲动转化到一种使它不可能被外部世界所挫败的方向上去。本能冲动的升华,支持了这种转化。当一个人知道了怎样去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并能从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作品中去获得一种愉快时,这种成功是最伟大的。到了这种境界,命运对他来说就无能为力了”。 在这些基本观点指导下,学说进一步展开。但在说如何展开之前还要明白,表面看来,精神分析是属于科学范畴,是非宗教性的学说,而禅是为了了脱生死而实行的宗教实践;精神分析是医治精神疾病的方法,而禅是为寻求开悟而趋涅槃寂静的菩提道。两者本来是各行其道的,而今两者都对对方产生兴趣,亲近有加,是何原因呢? 下面我们仅就与禅相关的部分内容作一些对比。我们把这种对比形式作为探讨或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为了方便和简捷,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论点用“弗”字表述,禅(或佛学)的观点用“禅”字表述。 弗:在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学中,认为人的知识仅作为理论存在,对于有知识的人没有转变作用。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知识导致转变的概念。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人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就改变了自己。 禅:我们学佛,首先是学如何做人。“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太虚)。学四谛,学八正道,学十二因缘……知因果,辩善恶,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心智。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弗:西方人对于有意识的思想体系是极端重视的,即对知识的态度是严肃的、崇敬的。弗洛伊德对此发起了疑惑和反对。他认为人们有意识的思想只不过是人们精神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与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不是显露的,理性的,而是隐秘的,非理性的,是无意识的。他认为,为了认识人的真正的本性,就要破除有意识的思想体系,即破除理性的思维模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进入无意识的领域,导向人格的新的渊源。 禅:禅是直觉的,非理性的。禅指出语言和思想的局限性,主张“离文字相,离言说相”,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悟道的障碍。所谓知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而形成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人对外境的区别认识而形成的,是有限的、片面的、外在的,不可能通过这些知识去明心见性。只有阿赖耶识,藏有一切法的种子,“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造一切趣生”(《楞伽经》)。此识为物质世界和自身的本源,亦是轮回果报的精神主体和由世间证得涅槃的依据。“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唯识三十颂》)。通过参禅,修行,阿赖耶识脱离迷妄,而得清净道果。 弗:精神分析学说是要人们致力于使无意识成为意识,即致力于使“本我”转变为“自我”。注意,“无意识”是按照前面我们所谈到的概念说的,并非“没有意识”,即并不是没有感受、冲动、愿望、恐惧、焦虑等等。意识是人格的知性部分,是一种“察觉状态”;无意识则是一种“未察觉状态”。为什么要使无意识成为意识呢?是因为自觉意识中拥有的东西,多数是虚构的,是幻象,不能反映现实。只有当隐蔽着的现实(即未意识到的现实)揭示出来,有价值的东西才得以实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