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佛教人生观的借鉴意义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人生观,即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事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不相同。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还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听命,得过且过?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地来到世间,昏昏昧昧度完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或终身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思想界、哲学界、宗教界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些“纷纭”之“众说”,笔者限于水平,不敢妄加评说,但新近学了宗教文化的一些知识,倒是觉得佛教在对人生的见解方面,较之其创世者释加牟尼住世之时的印度思想界的某些见解和某些宗教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值得借鉴。

当时,印度思想界有所谓对人生问题的外道六十二见。怀疑论者以为人生善恶并没有一定标准,不过因社会习惯而来;宿命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及命运,皆受自然法则所支配,非人力所可如何,因此主张一切听命于命运;古代唯物论者主张物质之外,更无生命,人死以后,一切断灭,故主张人应追求目前的享受,而排斥一切伦理道德。这些见解,或为无因论,或为断灭论,皆有所偏,而非中道。对此,佛教认为:非也。至于某些宗教宣扬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穷达祸福也是由上帝或其他神字制灵主宰,佛教更认为:非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鉴因知果,避恶扬善,净化生命的本质,发扬人性的光辉。   

我十分欣赏佛教自因果的立场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因由果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得之果;所结之果,必有所造之因。所谓“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其实也正是因缘果报的一种通俗说法罢了。佛经上说:“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懂得了自因果的立场看人生,那么,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使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可是若飘飘然起来,不再努力了,甚或迷恋于声色犬马,则未来必然受苦,社会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反过来,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但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然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我也十分欣赏佛教自业力方面来看人生,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佛教认为,人有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有贪欲、瞠恚、邪见;行为上有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有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有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有诚实语、质直语、和诤语、柔软语。除“杀生”、“慈悲”、“放生”等必须慎审分析外,余皆颇有道理。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生活的美好环境,乃是人生努力的目标。

我更欣赏佛教自佛性的立场看人生。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若将这一“佛”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写的“人”字,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志者当如是。”佛儒二道其实说的是同一道理,即人应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立志向善。所不同的是,佛道讲修持,儒道讲读经,而我们今天则说成是“通过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好公民”罢了。

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在我们党承认宗教对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的今天,倘有能力研究一下宗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