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浅谈佛性与禅(2)

最常见的系缚是心物的对立,这是我们常人常犯的毛病,而且还不自知,若悟此理,即凡成圣。如镜清禅师在一日下雨时问其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弟子答:“雨声。”镜清禅师曰:“众生颠倒,迷己逐物。”弟子不解

最常见的系缚是心物的对立,这是我们常人常犯的毛病,而且还不自知,若悟此理,即凡成圣。如镜清禅师在一日下雨时问其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弟子答:“雨声。”镜清禅师曰:“众生颠倒,迷己逐物。”弟子不解,师曰:“我就是雨声!”一语掷地有声,截断一切思路,让你达到物我两忘,与万物容为一体,心物合而为一的境界。而我们常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逃境逐物,愈逐愈远。其实,环境与物本无好坏,是我们的心自生分别耳。黄蘖禅师说的好:“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说:“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我们的心若不分别,何处有好,何处有坏?何处有凡,何处有圣?既无凡圣之别,你又是谁?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禅宗即是为解人系缚而传佛心印的,它无一死法与人,完全是对症下药,让你悟见自己的本性。谈起禅宗,则总离不了公案,有一次,我们几个年青的居士在一起闲谈,说起公案,一居士说:“南泉法师斩猫,为犯戒否?”我说:“南泉法师本就没有斩猫之心,何得犯戒?”问曰:“为何?”我说:南泉法师既悟道已,通体无滞,自由自在,何用刻意持戒?虽不刻意持戒,却又无时不在持戒,此叫无持而持。”对曰:“那么,我们可犯戒否?”我道:“你这叫学而无学,持而不持,世尊曾教悔弟子说: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长阿含经》)不放逸,即是不污染,因此,我们都应当持戒。

我觉得,读公案,应超出逻辑范畴去理解,因为,公案无一不堵死逻辑的通道,你不站在逻辑的圈子外,你如何能理解得了呢?试问,按常理,你能理解得了禅师们的呵佛骂祖,乃至焚烧佛像之举吗?根本不能,然而你若想真正理解公案,就一定不要在文字上划圈子。纵然你绞尽脑汁,于文字上得出一定的意趣,亦叫荐得死句。死句下荐得,永远也自救不了,即与痴禅法师挑雪填井一般无二。

总之,佛性与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完全的,昔时百丈禅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沩山答曰:“却请法师道。”百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举意即错,动念即乖,但我们完全可以悟见自己的本性。但如何能悟见自己的本性呢?其实,你有了去体悟之心,你就体悟不到你的佛性了,不如当下无心,连“无心”这一心也一并抛却,你就会发现佛性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亦不在中间,但却无时不与你同在。

然理虽如是,世人总谓之为玄学,盖因觉得无门而入而已。其实,还是有门可入的,门在何处呢?众皆知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其实,佛法也非常重视实践的,所谓唯行能度,信而不行则必殆,犹如纸上谈兵一无是处,只求多闻,而不去亲证实修,虽能讲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亦是陷于“口头禅”。“若未会佛法,……讲的天华乱坠,只成了邪说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景德传灯录》)所谓“说食不饱”。《华严经》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只此修行,即是无门之门。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六祖亦说:“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若悟此理,即名无心道人,兹不赘述。(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