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法念住整个都是在讲“一心”。所谓的五禅支,事实上一开始就有一心,寻是一心的开始,一心是寻的结束,就像念觉支是舍觉支的开始,舍觉支是念觉支的结束。 世间,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件事物都不会是单纯的存在,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就好象我们的化学分子——碳、氢、氧、氮、磷、钾等主要的元素,它可以变成很多的化学合成物。同样的,只因为碳、氢、氧、氮、磷、钾的比重不同,再加上其它一点稀有元素,很多的分子结构就改变了。 在寻、伺、喜、乐、一心五禅支,寻里面已经有伺、有喜、有乐、有一心,只是伺、喜、乐、一心的成份,非常的淡薄,所以我们称之为“寻”。“伺”里面也有寻,也有喜,也有乐,也有一心,但是其它的成分就很淡,淡到微不足道。正因为这样,所以它才能够转,如果完全没有其它的成分,它也没办法转。所以寻能转伺,伺能转喜,喜能转乐,乐能转一心,一心又能倒转回去,这就是在练习心的柔软及灵活。 心的最高点是“一心”——是一种柔软、灵活转向、毫无束缚、自由自在、出入自在、进退自在、举止自在。 练习四念住,或十六胜行的四念住,从头到尾,都要不断的作意无常、苦、无我,不是只有到法念住才做。在观身念住的时候,已经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也就是法念住的开始了。 法念住只是无间根本作意的完成。所谓的无间,就是无间断的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就是不断的作意无常,不断的去作意苦,不断的去作意无我。不断的在吸气的时候作意无常,在呼气的时候作意苦,在吸气的时候又作意苦,在呼气的时候作意无我。这叫出入息念配合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在凡夫的世界里,他的眼里只有世间价值观、世间欲望、贪、嗔、痴等;或者是他所认为的真理,所信仰的宗教,这些都决定于他的想法、感受、行为、说话、思惟等。 就影响力来讲,法影响心,心影响受,受影响身。法是指自己说话的依止、根据,思惟的依止、根据,起心动念的依止、根据,行为的依止、根据。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的原则,就称之为“法”。 凡夫有凡夫的原则,圣弟子有圣弟子的原则,佛陀、阿罗汉有佛陀、阿罗汉身、口、意的原则,就是这一些原则在影响我们的心念,影响我们的想,影响我们的感受。 如果直接从我们的原则下手,直接在原则上根本作意,就称为“法念住”。如果配合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念的法念住。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而不透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我们称它为修“观”;如果是透过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依次步骤练习,我们称它为“止观”。 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身行没有调伏,心行没有调伏,一心没有锻炼得炉火纯青,那他的法念住可能只是一种思惟,很难做到没有间断的注意力。如果他极度的用心,极度的住在远离界,那他也有可能从法念住做起,生出三摩地来。 十六胜行“法念住”的四步骤: 第一步依远离,就是随观无常。 第二步随观离欲。 第三步随观灭。 第四步舍遣随观。舍遣的意思是出入自在。“舍”就是出,“遣”就是入,简单说舍遣随观,也可以翻译成出入随观。这个出入的意思就是能够出入于这个世间,而心永远住在出世间。 体验无常而不抓,没有什么放不下,念念导向舍 所谓依远离观无常,在十六胜行里面是指一心观无常。当一心观无常的时候,就完全做到、体验到,什么叫做“念”。念就是念念不住,体验到无常,就一点都不会抓,就像空气中的尘埃,没有人会用手去抓尘埃。 一个修行人是将世间看成如空气中的尘埃,我们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当我们把六境看成尘埃,我们会很有耐心的等“尘埃落定”,我们会很有耐心的等“水清见底”,这个等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无所求的对待世间。在一心的世界里面,没有对方,没有自己,换句话说世间没有别人,世间只有自己。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念头,剩下来的只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念头。 随观无常,依远离就是一种绝待,超越一切对待;以一心、绝待、无所求来对待世间。这样的一种看待世间的方式,这样子的一种修行方式,从一开始就是无所求。 把生命看成是一种邀请,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说话看成一种邀请。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来往看成一种邀请,把服务对方看成是一种邀请,不论做什么事都看成一种邀请。把生命看成是一种礼物,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这个生命能够让我们修行,能够开智能;珍惜这个生命能够有不再在六道轮迥的机会,不再有做燕子、做公鸡的机会。真的看到了生死的轮迥,真的不愿意有所求的对待这个世间。 远离就是远离世间思惟,远离世间人一切的价值观。心里知道,但不会抓取。知道世间人的各种原则,各种没有原则;心里面知道世间人的各种道德标准,各种双重标准,各种多重标准,各种对待自己跟对待别人的不同,那一种多重标准,心里面很清楚的知道,但不抓。 一切的动作,一切的举止,一切的身口意,一切的六根触境,每一个动,每一个触都是为了见苦、为了少苦、为了离苦;不是为了迎合世间人的眼睛,不是为了仰人鼻息,不是为了世间价值观的附和。这叫做依远离,这叫做绝待,这叫做你我都不认识,我们都是陌生人,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你不可能认识我,我也不可能认识你,只要我们还有一丝一毫的贪、嗔、痴,就遮障了我们彼此的互相认识,彼此的真心相惜。 我们能够彼此认识的惟一方法是:无所求的爱才可能认识彼此。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人受苦,只要有一个众生受苦,就不是任何统计学能够说:这个世间不是苦。何况这个世间不是只有一个人受苦。若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每一个身口意,每一个六根触,只是为了认识世间苦,只是为了认识世间苦海一片,一波传过一波,有如五盖病传染来传染去。 就像瘟疫,一个人的嗔心传到另外一个人的耳中,一个人的耳朵传到一个人的口中,一个人的口中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口中,一个人的口中展现在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展现在另外一个人的眼中,一个人的眼中又展现到那一个人的口中,那一个人的口中又展现到另外一个人的眼中。一波一波的苦迫,一波一波的咄咄逼人。 当我们认识了苦,我们内心里面惟一想到的是“解脱”。我们因为认识苦,我们相信,不断地寻找,很认真的寻找,找到了2,500年来圣人的足迹,找到了2,500年来佛陀的足迹。我们愿意跟着2,500年来圣弟子的脚步,一步一脚印,一心一意的跟随,心无旁骛、无所求的跟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