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本书之编印,有感于唯有重振道德规范,方能减少日益增加之暴乱与不安,并防患于未然。故本书多列古今事迹,苦口婆心,无非劝众了然。 谨以几事,殷切奉告: 一、家庭教育至为重要,是儿女启蒙之处,也是孕育人格发展之无形学校,影响巨大而深远,家庭若能重视礼义廉耻,则子女虽非俱为圣贤,但必为社会良好之中坚。 二、道德教育乃树人之基础,人文道德于学校教育,尤其不可忽略,更需仰赖贤德师长之启发,继则学子自身孜孜不倦,努力修习,日久即可导正社会风俗,变化个人气质。 三、公门之人好修德,为官之人好修福,只要政令、立法,令众蒙益,勿谋私利,则如袁了凡先生一般,命由心造,便得福基深厚。 四、命相吉凶是宿世之心念与行为所累积,但命运无常轨。古人说:“天道难定”。今世富贵,大抵宿生修福;子享荣华之报,乃先祖厚泽馀荫。享福时必须修福,譬如耕田,年年下种,年年收获。只要真心悔过,此生则有可商量之处。 五、今劝迷者,幻梦觉醒,及时回头,下焉者,可保命延寿;中焉者,敦品励行,可保富贵显达;上焉者,觉世修行,必能解脱烦恼,成就利益大众之道。 祈愿现在、未来,所有阅此书者,知所戒慎,辗转劝诫,举世同享长寿、安宁。
嫂叔之礼 不可违逆 井泉生,广东广州府钦州县人。幼时奋志读书,十四岁即已闻名乡里;上有两位兄长都已娶妻,二哥不幸早亡;由于二嫂年轻美丽,又无子女,长辈希望她再嫁。娘家父母招女儿回家省亲,与她闲谈时,双亲认为小叔泉生少年有为,喜欢钻研学问,将来必有成就;两人的年龄、相貌都非常相称,泉生也未定亲,何况井府家境丰饶,不如转房与泉生共缔良缘。二嫂听后禀告父母:“我虽命苦,丈夫早亡,也无儿女可依靠,但我早已决定,效法古书所赞佩的贞节烈女,苦守夫家,既不转房,终生也不二嫁。” 长辈又问泉生之意如何?泉生回答:“嫂嫂果然知书达礼,本来伦常有序,不可紊乱,哪有弟娶兄妻之礼?将来又有何面目见二哥于九泉之下?” 有一天午后,泉生读书疲倦,倚桌假寐,见一老者对他说:“你重义知耻,其德可钦,将来必能迎娶才德兼备之贤妻,并荣登科甲,福寿弥高,子孙显贵。”后来,泉生考试时,果然高中进士,而且娶了贤德之妻,三个儿子都仕途显达,两个女儿嫁至名门宦家,荣耀无比;泉生活到八十五岁时,无疾而终。 安士全书云:“同胞兄弟不入彼寝室,出嫁姐妹不至其卧房,嫂叔不私见;男女于暑月尤当注重着衣,不袒裼相见。”
一九九四年十月,台中县和平乡自由村东崎路二段黄姓人家,有兄弟三人,二位兄长均已娶妻,长兄育有一子二女,二嫂已怀孕八个月。他们是居住在同户的家庭,因为二十五岁的小叔与二十六岁的长嫂,有不正常的恋情,遂导致家庭失和,昆仲反目;小叔不但未自我收敛及检点,反而纵火烧死亲兄弟与三位年幼的侄儿侄女,二嫂与腹中胎儿俱受殃及,葬身火海。由于二哥在外,才幸免于难。长嫂虽逃出火窟,但已家破人亡!纵然她因为移情于小叔而对自己的丈夫无情,但是二岁至八岁的爱女与娇儿,却为母亲的畸恋而牺牲生命,他们小小的身体被烈火烧、烤得面目全非,死状是那么凄惨! 小叔是五尸六命的凶手,难逃法律的制裁。然而,面对长兄一门四口的横死,还有二嫂与未出世的胎儿也惨遭波及,将来如何面对活着的二哥?还有乡亲邻里的指责与非议?难道他还有心情与长嫂再续孽缘吗? 丧妻亡子的老二,又将如何面对嫂子与亲弟弟?只因为他们的贪爱,却让一家人就此阴阳相隔,会面无期! 八十老父与七十老母虽火海余生,在惊魂未定之余,尚须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犹要白发送黑发! 色欲一事,人最易犯,其败德取祸比其他苦痛更加酷烈。家庭中的防遏,在于平日父兄训诫之力,务使深信礼法、因果与祸福报应;家庭不肃则家道不和,兄弟妻室于男女之际,务需保持适当距离! 世间最怕三灾九横,人间最惨手足阋墙、争相戕害,起因总是“失德丧伦”之故,让侥幸存活的家人既难堪又悲凄,连吐诉的空隙也无,只能默默吞咽无奈与悔恨。 古德云:“兄弟同居防乱宗,兄弟俱婚,不入彼寝室,嫂叔不私下相会;苟失其正,万事俱左。”
裴章,河东人。其父为荆州节度使(注)时,曾随父亲走访寺庙。寺僧昙照曾对裴章说:“你相貌不凡,将来之仕途必然显达,官位与名望都会超过你父亲。” 裴章成年后,娶妻李氏;由于裴家门庭显赫,交游广阔,不久又纳娇艳多姿之美妾;妾为了得到专宠,深懂妖娆狐媚之术,从此原配妻子李氏难得见到裴章。 裴章后来赴太原任职,也带着宠妾同去,妻子则留在洛阳家中徒叹命薄。从此裴章对发妻更是不闻不问,李氏感叹自己与夫君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遑论争宠了!心中充满哀怨,郁闷不解,不久,即含恨而终。 十年后,裴章于偶然中又遇见昙照法师,僧惊讶的问裴章:“当年我见你器宇轩昂,是大富大贵之人,今日见你则迥然大异,这几年你是不是曾做过损人利己、违背天理良心之事?”裴章说:“我一向心好,没犯什么大过失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