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都会举办隆重的法会,广设斋筵以纪念观世,音菩萨圣诞、出家和成道的日子。 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在久远劫前,他早已成佛,号称“正法明如来”。为了救渡有缘人,观世音不惜倒驾慈航,循声救苦。因此,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中,对于菩萨的信仰与灵感事迹,俯拾皆是,笔不绝书。 从妙法莲华经与般若波罗蜜心经去了解,观世音菩萨是圆满智慧与慈悲,大乘佛教崇高德性的理想象征。观世音的慈悲威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大乘佛教道场,观世音菩萨是最受欢迎、受恭敬的一位大菩萨。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人,不计其数。 然而,在信仰与称念观世音菩萨的人群当中,鲜少人知道观世音是修甚么法门而成就无上菩提;很多人也不明白,为甚么观世音菩萨能无条件地、善巧方便地救渡有缘人?至于观世音法门有甚么殊胜,知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我想,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去认识观世音,了解观世音菩萨修持的经历与观世音法门的殊胜,这将增强我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心,进而学习与发挥菩萨救世的伟大精神。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关于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华严经与楞严经里有详细的记载。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在座的二十五位菩萨报告修行的经过与心得。经文记载如下:“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人三摩地,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人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以上经文,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观世音菩萨是从闻思修而进入三摩地。 甚么是“闻思修”呢? 在佛陀的教导,完整的学佛过程,从初学发心到现证,基本上有四个阶段,即“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每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他所修的法门是显是密、是禅宗或净土都必须经过这四个根本阶段,才能获得无漏现证慧(三摩地)。佛法认为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就佛道。然而,这世间上绝对没有“天然的释迦、自性的弥陀”。要沾上佛法的利益,得佛法的内涵,行者们一定要依循一般进修轨则,脚踏实地去修行,去实践。 亲近善知识是成就多闻的先决条件。从观世音的修行报告中,我们发觉观世音佛便是菩萨修学的善知识。我们亲近善知识固然可以学习他们的良好德行,但更重要一点应该是为了坚固自己对“佛、法、僧”的敬仰心与信念,并以净信心,进一步去思惟、考辨、分别、抉择与实践佛法,以达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功用。佛法的修行者,往往有一个通病:“只停留在听经闻法,没有进一步去思惟,更谈不上实践的智慧。”因此,我们发觉一些行者,对佛法虽有所了解,甚至能说空说有,说心说性,但在面对利害关系或生命的威胁时,所作所为却与佛法背道而驰。有者甚至投奔外道寻求庇护。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后÷应通过内心的清净心念,建立正确与清净的信仰心,分析与理解佛法的根本理趣才对! 在教典中,“闻思修”是长养智慧、成就一切清净功德的根本方法。从闻思修而成就的智慧,佛法称之为“加行慧”。当我们从多闻熏习中,得知并确信佛法是唯一的人生正道,接着应如实去谛观无常、无我、涅盘寂灭,把握佛法的核心并发诸身心行为,尽形寿皈依“佛法僧”。这样才能成就闻慧。换句话说,闻慧的成就,即正见与正信的具足。 考佛陀的教法,不外是契理与契机。契理,便是契合三法印,缘起法真理;契机,即是契合时机与众生的根器。佛法原是一法一味,无所谓的大小,但为了契机而不得不广设无量的方便法门。于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便有了了义与不了义之分。思慧的修习,以了义教为准绳,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择。在思的过程中,行者们从听闻信解,转人身心合一的实际行动,踏出了实践的第一步。 按照佛法修学的根本意趣,思慧的修习必须建立在闻慧的基础上,因为佛法反对盲目的修习。这一点,可以从八正道中看出。在八正道中,先是正见、正思惟,然后才有正语、正业、正命。有了正见与正思惟,则一切行为造作,自然而然都符合佛法正轨了。所以,思慧的成就,也意谓着净戒的具足。 依据大乘佛法的清净戒行而言,在清净戒中,自然会流露出饶益有情的大悲行。因为大乘修学者持戒的动机与目的不外是自利利他,达到信智一如、悲智交融的无边功德,因此,我们不难了解,成就闻慧与思慧的观世音菩萨,能以众人苦难为己难,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关于修慧成就的解说,印顺导师在学佛三要一书中说:“修慧,即本著闻思所成智慧,对佛法所有的解悟,在与定心相应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及因果缘起无边行相。止观双运而引发深慧,名修所成慧。”用简单的话来说,行者们必须从自我身心的观察、推扩到外界的无边有情,心安住于当下一境,照见万法平等,视众生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我痴、我慢、我爱、我见等不良心态将自然而然地消失;外达自他的无我,内证身心的无我,便能激发自己的慈悲心。 慈悲越广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人,慈悲越广大。经过定慧相应,悲智交融,引发出的便是无漏现证慧。所以,成就三摩地的观世音菩萨,理所当然是圆满智慧与慈悲,大乘佛教崇高德性的理想象征。 入法性流,心念空寂 观世音法门,依据楞严经卷六所说,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这种法门的特殊,在于行者们不受外在的诽谤与赞誉所动摇。当声尘生起时,让听只是听,上下左右十方一切音声都不执着,欢喜与烦恼也无从生起,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六祖惠能曾经说过:“自性不归,无所归处。”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若能将散慢浮动的心,变为安定与理智的清净境界,让六根还归一心之源,那是无上的感应、无量功德的成就。六根回归一心之源,不住于任何六尘,自然会得清净大安乐。 值得一提的是,修习观世音法门,称念观世音圣号,应充满了亲切诚恳的归属感才对。心中要保持宁静安详,耳根要回转来听自己的念佛声。这样的修习,久而久之,就会人于能闻的自性之流。这时的心念是清净的,没有杂染的。任何外在与内在的声音,都变成寂灭相。念头不生,动来知动、静来知静,没有分别心。如此继续的修持,便能“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不执着于一切,达到开悟的境界,圆满自在而超越世出世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