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世间的事,使之令我们满意实在太难,因为世界上的事太多太多;而改变心情使自己感到快乐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心只有一个。 禅师外出云游,借宿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禅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我替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呢,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 婆婆说:“母亲为女儿担心,怎么不对?我知道担心也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十分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 老婆婆听完禅师的话,豁然开朗,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晴天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和快乐就像硬币的两面,痛苦在正面,快乐就会被转到反面;当你把快乐放在正面的时候,痛苦也就离开了你的视线。 有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终日愁眉不展。 有一天,走过一个云游的老僧,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僧很肯定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僧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你干不干?”老僧又问。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了,你哪里算穷人啊?” 年轻人还没反应过来,老僧就笑吟吟地走了。 其实,贫穷和富有、快乐和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善意地解释一切,你就生活在天堂;悲观地看待一切,你就坠入地狱了。 佛法叫我们“弃恶扬善”是有道理的。你一心念善,处处行善,就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好人,这个世界是太平盛世;如果你心胸狭窄,甚至恶念丛生,你就会怀疑身边的每个人,觉得世界上全是坏人,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自然活得很辛苦。 世界是相对的,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关键是你选择什么?你选择真善美,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你选择假恶丑,你就活得很累、很痛苦。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善意地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一切,这样就不会有烦恼。比如说,有人批评你时,你应该马上想到有人赞美过你;有人恨你时,你可以想想,不是也有人非常爱你么?这并不是小孩子的游戏,而是一种能够切切实实地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方法,因为生命的质量真的取决于我们心灵的态度。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位国王缺手断腿,但他很爱面子。他很想将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民瞻仰,就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那个画家的确是第一流的,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我这么一副残缺相,怎么传得下去!”就把他关进了大牢。于是又请来第二位画家,第二位因有前车之鉴,不敢据实作画,就把国王画得完美无缺,把缺的手补上去,把断的腿补上去,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关进了大牢。后来又请来第三个画家,第三个画家怎么办呢?画真人要坐牢,画得太假也不能免罪,想了好久,他终于有了主意:画他单腿跪下、闭住一只眼瞄准射击,把他的优点全部暴露,把他的缺点全部掩盖。最后,这个画家不但没有坐牢,还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人活着一定要“弃恶扬善”,不仅对自己重要,对别人也很重要。经常赞美别人,总比批评别人要好,对不对?“善意地解释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您今天早上醒来时还算健康, 恭喜您,因为有一百万人将活不过一星期; 如果您不曾经历战争的危险、被监禁的寂寞、被凌虐的痛苦或是饥寒交迫, 恭喜您,您比5亿人还好命; 如果您可以参加宗教活动而不必担心被骚扰、逮捕、凌虐或死亡, 恭喜您,您比15亿人还自由; 如果您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服穿、还有地方住, 恭喜您,您比全世界70%的人还富有; 如果您在银行有存款、钱包里有钞票、还有一些零钱, 恭喜您,您是全世界前10%的有钱人; 如果您的双亲还健在,而且没有离婚, 您算是幸运儿; 如果您经常抬头带着微笑,而且心中感谢老天, 您是幸福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可以办到却不这么做; 如果您会握住某人的手,或给他们一个拥抱,或是拍拍他们的肩膀, 恭喜您,因为您具有愈合人们心灵的能力; 如果您可以读到这篇文章, 恭喜你,因为有15亿人根本不识字; 您大概从来没想到过, 自己是多么幸福吧? 那么,请善待自己的人生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