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6)

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行动的配合,没有结果,那也不过徒为一思想而已,那是平面的,没有生命的。说净土有多好又多好,有什么凭据?不错,外人可以这样问,念佛的人也可以这样问。古来往生的事例不说,一生倡导净土的

  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行动的配合,没有结果,那也不过徒为一思想而已,那是平面的,没有生命的。说净土有多好又多好,有什么凭据?不错,外人可以这样问,念佛的人也可以这样问。古来往生的事例不说,一生倡导净土的 雪公,其末后一著,就是绝佳的见证,也是‘如是因,如是果’最好的写照。 雪公临终时,手持念珠,口念弥陀,右胁而卧,安详往生,对照佛经祖语,这就是瑞相。人法若合符节,除此之外,对 雪公都是不用附加上的。

  雪公生前,处处求平实,时时讲平实,当这临终也现相平实,这不就是满其所愿?‘为因既强,果必随之’,在华严讲席上, 雪公就曾这样提示过,语应犹在耳,这或许是自信心声的透露。具备三资粮,必定往生,经证凿凿,这不可信?又有什么可信?

  扪心而言,在 雪公那临终之时、火化之际,我们是否引颈切盼,将心以待?那是否已有偷心?问心有愧?雪公末后一著现相平实(包括临终前后,火化前后等等),是否就是示现给我们的顶门一针? 雪公平实,我们是否也该平实以对?已故周杨慧卿居士是雪公的弟子之一,往生瑞相特别殊胜,而 雪公在他所撰之传记中,说居士;‘人讶其瑞,信已生;予观其行,知决生;瑞幻而行实,得其实可遗其幻也。此予之知其所知,与人之信其所信,而有异者。’这一段话说得多恳切、多殷重,不是 雪公蔑视瑞相的存在,而是 雪公对于周杨居士的行持,表示更认可、更尊重、更有信心。

  我们之对 雪公,是否也该如 雪公之视周杨居士?悲伤、掉泪这些俗情,尚不为过;‘有无闻到香味’、‘舍利子有多少?颜色怎么样?’……如有这些偷心,是否应加以突破?料想 雪公在极乐净土中,或许会为之颔首称是。

  ●结论

  雪公老师一生的造化,非常博大精深,往生后所遗留下来的,无论是有形或是无形,处处是学问,处处见悲心。想窥探其一二而有所领悟,谈何容易?纵有所说,都恐怕已落于偏差与错误。笔者个人所学非常浅陋,也缺乏专业的学术训练,一篇标名思想一类的芜文,写来是冗长又驳杂,只不过是依著一己所知、私下揣测所凑集的一些支支点点,希望对于修学净土的后进也许有点小帮助。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鸿篇巨著,还得期诸高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