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老师:为什么要讲礼貌、讲规矩?(2)

再来,安而后能虑,讲到智慧,讲到一个人考虑事情,为什么他可以方方面面,他能虑,为什么?就像我们讲诸葛亮,那么样的英明,从哪里来的?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大家要了解到,现在人觉得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有


    再来,安而后能虑,讲到智慧,讲到一个人考虑事情,为什么他可以方方面面,他能虑,为什么?就像我们讲诸葛亮,那么样的英明,从哪里来的?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大家要了解到,现在人觉得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有聪明,多半都是什么?要吸收信息,可是末学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错误的路子,信息吸收得愈多,心里愈乱,他走的不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路子,不是,他走的是乱的路子。信息愈多,让头脑的明智愈来愈闭塞,路子走错了。我们要记住,诸葛亮给他的孩子《诫子书》里面讲到什么?惟淡泊方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明志,那个淡泊就是知止,过的物质生活最低的,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你看淡泊。然后,那个淡泊是因,明志是果,他那个智慧就明出来了。所以智慧不是外来的,智慧是本有的,这个儒家讲的“明明德”从这里来的,明德。再来,宁静,你看宁静是因,致远是果,致远就是什么?眼光远大,看得很远。所以我们现在人说,我要摄取讯息,我一定要看报纸,一定要看新闻,天天要看股票的涨跌,我才能掌握讯息的脉络。错了,完全走到相反的方向去了。你看诸葛亮那个时候有没有看股票?有没有看新闻报导?有没有看报纸?没有,人家是在南阳耕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隐居,那是跟外界隔绝的,完全隔绝的。结果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他跟刘备在那个茅庐里面,就已经把三分天下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后一、二十年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都没有超出诸葛亮的预言。他怎么知道?我怎么不知道?我们天天看电视,可是我们不知道,他没看,他知道,我们就晓得我们方向有问题,他那个方向是对的,他那个路子走对了,我们走错了,这都是真的。

    所以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格物,得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果德,这是他最终显示出来的利益,就得这个。问题来了,大家要看到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到什么?知止的程度就决定了我们最后得的程度,知止一分,定一分,定一分帮助我们静一分,静一分又帮助我们安一分,安一分又帮助我们虑一分,虑一分帮助我们得一分,得一分回过头来帮助我们知止两分,它是这个样子上去的,所以知止的程度愈高,最后程度就愈高。那你说,有没有人一下子就百分之百知止的?很少,这叫天才班的人,我们一般这个程度的都是一分一分的去放,一分一分的放。你说有没有?有,颜回就是的,孔老夫子问他,“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什么他没有问题?因为人家一听就放下了,他一听就百分之百知止了,他一下子就做到了,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学谁?学曾子,曾子你看,“参也鲁”,曾子怎么?很鲁钝。可是怎么样?曾子成功了。曾子怎么做的?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做一次成功,我做十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可以成功,我做一千次,一样成功。他的成功在什么?不在他的聪明才智、敏捷的这种反应,不是的,在哪里?在他有恒心,在他不屈不挠,在他锲而不舍。

    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讲这一章书,为什么要讲礼貌?礼貌就是知止,礼就是知止,就是那一套一套的规矩,让我们把心怎么样?止住了。『路遇长,疾趋揖』,把什么东西止住了?把傲慢心止住了,『长无言,退恭立』,你看止住了。『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把急躁心止住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都是把那一分不恭敬的心给止住了。知止而后有定,这是智慧的根源,除非我们说我不要智慧,事实上有没有这种人?没有,因为不要智慧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有没有人说我不要幸福快乐,我要折磨我自己、自虐?那就没有办法。所以真要得智慧、真要开智慧、真要让你的子弟学习到真实学问,从哪里做起?从礼开始做起。

    而学礼还有一个好处,这是我们老教授,释净空老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跟我们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跟雪庐老人学习的时候,曾经启请老人家讲《礼记》,老人家一直都没有答应。他说为什么?因为用不到了,因为《礼记》用不到了。这个事实上是告诉我们,现在确实没有礼了,没有礼了。过去政权,建立政权,前三年一定是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完了之后,颁布天下,天下太平,天下就太平,太平的时间多半都能延续一、二百年,大概都能延续到一、二百年。所以中国乱世少,治世多,是在这个道理,礼跟乐是教学的内容,我们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就是礼乐。

    而整部《弟子规》讲什么?讲礼乐,就讲这个。你看“入则孝”是什么?礼行于父子之间。“出则弟”?礼行于兄弟之间,行于长幼之间,就是出则悌,那都很清楚的。“泛爱众”、“谨而信”,礼行于一切人之间,一切人都要谨,都要信,都是礼,所以这是教学内容就是礼。所以这几条我们就了解到,老人家就讲,现在用不到,为什么?没有制礼作乐。那么后来老人家很为难的答应了,因为我们的师长启请了很多次,老人家就答应了。第一次讲的时候就讲到,他说这个礼,我们订一个最低的标准,我们学礼的最低标准是什么?学了礼,不让人讨厌,最低的标准,再高我们也达不到,标准不要订太高,最低的标准就是学了礼不让人讨厌,为什么?他知道话怎么说,他知道怎么样跟人家,这里讲的待人处事接物,怎么样应对进退,他知道。所以我们要了解到礼是什么?怎么样才能不让人讨厌?总原则就是恭敬,而恭敬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摆在低的地方,把别人摆在高的地方。我们看看,“出则弟”这几条,是不是都是如此?都是,都是自卑而尊人。而在这个时代,不是只有对长辈这个样子,对平辈,对晚辈,我们都要做到的话,至少礼多人不怪。“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你看,对平辈,对于晚辈,都能这样做的话,这个人了不起,他有修养。

    所以学礼有三个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自卑而尊人就是什么?就是让!把别人抬上去,把自己放下来,就是让。而让开始做的时候不容易做,忍让,要忍,做不到怎么样?要求自己做到,你在那边“过犹待,百步余”,在那边怎么样?这个人怎么走这么慢?还是得站在那边,站久了之后,那种恭敬心出来了,就不觉得时间很长。甚至于你看,那一种关怀,那一种照顾,在那个过程当中被怎么样?那种心,那种柔软心被提起来。所以礼是提起我们恭敬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所以自卑而尊人,第一个学忍让,要忍。忍到最后,礼让就出来了,礼让就出来了,他不是压,忍是压,可是礼让就是什么?就不是压,他是明白道理,我应该要这么做。做到最后,谦让,连对平辈、对晚辈都能一片的谦和,那他就成功了。而他的德行虽然很高,可是他能够下人,我们所谓的“虑以下人”,这是孔老夫子讲君子的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虑以下人。就是君子只要起心动念,君子起心动念就是什么?就是摆在低的地方,不愿意高过别人,不愿意把别人压下去,他不愿意这样做,他没有那种心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