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老师:为什么要讲礼貌、讲规矩?

弟子规,教育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就是在路上遇到长辈,应该行这个礼。再来“迎送”,就是接待客人,还有送客人的礼节。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是接待客人、送客人的礼节,送长辈的礼节。再来“居侍”,就是一般日常生活怎么样奉事长辈的礼节。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大家看到这三条就是接遇,就是人跟人接触的时候的基本礼节。下面“约应对”,我们先把经文念完,末学再一起跟大家做讨论。应对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孩子还没有入学就要教的,这是待人处事接物,应对两条,第一个是“言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是应对的时候的一个基本礼貌,声音要低,但是不能低得让人家听不到,因为如果声音太高,就是把长辈给吓到了,就不礼貌。下面“神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大家看到这五条,这五条分成两大类,都是讲什么?都是讲礼貌,都是讲规矩。那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貌?为什么要讲规矩?这个末学也是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才知道。在过去我们确实教育里面忽略了这一块,也受到了很多西方教育的一些影响,认为孩子何必让他这么死死板板的?这就是讲规矩,为什么这么死死板板的?孩子很活泼很好,对不对?活活泼泼的,不要有给他什么限制,甚至于现在发明了一个名词,这是末学最近才听到的叫“威权”,就是不要那么威权,自由一点,开放一点,不是很好吗?后来末学观察整个社会的状况感觉到还是过去的好,还是过去死板好,活泼不好,为什么?从哪里看得出来?

    我们以前,不是古代,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发禁,那个时候确实当学生的时候不满,觉得这个发禁,我们都没有办法打扮了,现在长大了,到了步入中年,我们才发现发禁好。为什么好?因为末学经常在学校里面演讲,有到小学的,也有到中学的,也有到大学的,才发现说,发禁还是比较好。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发禁,他的头发可以随便怎么留,甚至于有的学校还可以你怎么染都可以,结果学生上课心在哪里?在头发,上课的时候心不在课本上面,在头发。有的孩子抽屉一打开就是一面镜子,在上课的时候,他不是在看老师,他是把抽屉打开来在那边照自己,头发要怎么弄。他所接触到的杂志,所接触到的平面媒体,大量的讯息都是在教他怎么打扮,他的心会在书本上吗?所以还是讲规矩好。再来还有一点就是,末学就看到有一些男生,小孩子男生,半大不小那种国中的男生,那个头发留得之长,没有精神,一点年轻人那种朝气都看不到,头发这样子盖住,盖着这样子,就觉得一点朝气都看不到。那会不会影响学习?会,他的外表就影响他的学习,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分散在外表上面。末学告诉大家,定不下来,校园里面弥漫着一个浮躁的气息,很浮躁。

    而儒家的学问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所有学问的标准次第。什么是知止?这个知止有两种说法,第一个,那个止就是什么?有目标,有方向,就是立志,就是有没有志向,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读书志向是什么?以前讲读书志在圣贤,现在读书志在赚钱,都是把他往利益的方向在引导。末学告诉大家,学校过去是不讲利益的,不讲利益的,末学听得非常的多,我们长辈在讲,就是以前的老师,学生没钱注册,老师借钱都给他注册,以前的学校是不讲利益的,现在的学校很少不讲利益,我们就了解到,现在是知识商业化,知识商品化。末学就感到忧心,为什么?因为师道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我们想想看,当学校把知识商品化的时候,那学校变成什么?学校变成商店,那学生是什么?学生是顾客!过去我们在企业里面,末学在企业里面待过,企业里面大家耳熟能详,顾客是什么?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那完了,学生变上帝,学生变衣食父母,那请问老师怎么教?老师能够教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你不能得罪他,他是上帝,他是衣食父母,你怎么能得罪他?那我们就了解到,老师就无法教,没有办法教,为什么?没有规矩。所以那个知止,你看立志重要。

    再来第二个目标,我们刚刚讲立志,我们再补充一下,我们今天学儒,我们的目标在哪里?学儒要学谁?学儒学孔子,这是纯粹的,学儒就是找孔子学,不是找某某儒学大师,不是的,就是学孔子,直接下手就是学孔子,所以说目标在哪里?目标在成为孔子,这才是直下承当,一定要有这样的承当,这叫知止,就是立志、方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跟让我成为孔子的目标相反的,那我一概不理会,不予理会,打闲岔,不予理会,那个目标要清楚。一清楚了,第二个意思就出来,那个知止的意思就是懂得节制,这个止就是节制,怎么节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过着最简单的物质生活,因为人需要的很少,一般都是什么?想要,需要不等于想要,人需要的很少,可是想要的很多,我们都是想要的。

    所以什么是入道的大障碍?想要的愈多,障碍就愈多,用直截了当的说法,欲望就是入道的障碍,只要欲望愈高涨,我们就无法体会学问的乐处,欲望增长一分,学问的乐处就被蒙蔽一分。那现在不得了,现在是欲望大开,现在的理由就是刺激消费,消费才能刺激生产,所以大家不断的在扩充欲望,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知止,他止不住。没有办法知止,下面那一个阶段就入不进去了,我们叫知止而后能定,定不了,他就定不了。你看一个孩子天天在这里照镜子,看自己的头发有没有更时髦一点,头发的颜色有没有染得均匀一点,跟这个明星要怎么比,跟那个明星要怎么去追求,现在又在流行什么。他如何定?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浮躁的,很显然,因为他定不下来,他就浮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大家看看,定了之后,就像那个水,你看一盆水,你若把它摇晃,它怎么样?它是动的,而如果它止下来,平静的水面它能照,它能够照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最根源的还是没有知止,他静不下来。所以要能够定,要能够静。

    再来,静而后能安,安是什么?心平气和,这也是我们中国学问的一个目标跟方向,老祖先教导我们什么是学问?学问不是学历,学问跟学历不一样,学历是学习的经历,可是学什么?不知道,学什么要打一个大问号,可能学的是什么?技能。如果一个人只是学技能,或者一个学校只是教技能,那这个学校充其量不能称为学校,充其量只是叫做“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它不是学校,它是技能的传习所。换句话说,一个人他不管学得多少的技能,参与了多少技能传习所的培训,那个跟他的学问无关,那个没有关系。那学问从哪里看出来?“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从他心能不能平和的对待一切的人、事、物、生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问,从这里看。再来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做“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人的心要是平的,他不会喜欢讲话,他不会喜欢东家长、西家短,表示这个人他有修养,他有功夫。一个人都不喜欢跟人家讲话,他怎么会喜欢跟人家争辩?所以大家就了解到这一个中国的学问脉络,这样一下来,我们自己对照自己学问,就清清楚楚我们在哪一个阶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