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1集(2)

假如这样下来还不听,那要使出最后的浑身解数,「号泣随」开始,这是有典故。因为当初唐太宗辅佐他的父亲在平定天下的过程,有一次父亲执意要走这条路线,但是唐太宗可以预测到这样去很可能会中了埋伏,会全军覆没

  假如这样下来还不听,那要使出最后的浑身解数,「号泣随」开始,这是有典故。因为当初唐太宗辅佐他的父亲在平定天下的过程,有一次父亲执意要走这条路线,但是唐太宗可以预测到这样去很可能会中了埋伏,会全军覆没。劝了很多次,父亲还是不听,当天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听到帐外有个人放声大哭。他父亲很惊讶就跑出来一看,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亲一看也很感动,他用尽了全力劝他的父亲。后来父亲才改了行军的路线,没有受到埋伏,李世民这一哭,把整个唐朝的命运转过来。所以我们要用对方法来劝诫。

  我们先来看存心,假如我们劝别人,他不能接受,我们要反观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诚意希望他好,还是我们有那种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听我的,假如不听我的就很生气。当我们是用这种控制的态度去要求别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们在教书当中也常常会有学生来告状,说某个同学怎么样,某个同学又怎么样。当学生来的时候,我们会问他,你今天来说这个同学哪里做错了,你是希望他改过,还是幸灾乐祸看别人错了?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过,那你直接去跟这个同学讲就好。所以学生也会看看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存心,这个念头转过来,往往他也很客气去跟这个同学规劝。当然,我们也会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态度,当别人规劝你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响应,《弟子规》后面也教导「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所以引导孩子,当同学讲出你的缺点,我们应该谢谢他,应该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孩子都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就可以和睦相处。所以这个孩子去劝了另外一个同学以后,两个人也很欢喜走到老师的面前来。

  一来我们要先观自己的存心,二来是态度,常常能够色慈,颜色能够温和一点,言语也不要太尖锐,「怡吾色,柔吾声」。再来方法跟时机也要注意,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规劝他人的时候,最好是在私底下跟他讲,因为大人什么最贵?成年人什么最贵?面子最贵,都卖不出去。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要把什么卖出去?要先把面子卖出去。当然我们规劝别人,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面子问题,好事可以公众宣布,让人家「见人善,即思齐」;要规劝别人的过失,要规过于私室。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来,他也会感受到你处处给他留余地。

  《论语》里面也有提到「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就是你的交情跟他还不够的时候,所谓「交浅不言深」,不可与言而与之言,那你讲错话。但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我们已经跟他交情够了,他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不告诉他,那就「失人」,我们就对不起这个朋友。所谓「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我们刚刚不是都背诵过了吗?「过不规,道两亏」,我们就有损朋友的道义。所以时机我们也要抓对。

  最后是耐性,有些朋友要劝个三次、五次,有些朋友你可能要劝二年、三年,有些人要劝二十年、三十年,还有人必须劝到下辈子才有结果。我们敦伦尽分,我们是尽心尽力去做我们的本分,而不是求对方要马上改变。所以我们要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执着对方一定要马上回馈,但是时时要提起的是我们真诚的心。而当我们用这种无求的心、真诚的心去劝诫他,往往他回头的速度会特别快,所谓「至诚如神」。劝诫,对父母还要对领导者,其实在五伦关系当中都有劝诫的本分,所以子应该劝诫父亲,父母也要规劝孩子的过失。

  有一个父亲刚好他的孩子十六岁,会开车了,跟孩子相约开车出门。到了一个风景区,他的孩子要去一个加油站加油,他就跟他相约好,下午四点一起在这里碰头。结果孩子开着车到了加油站,加好了油,还有一段时间才是四点钟,所以孩子就就近去看了电影,打算看完电影赶快再回去接父亲。结果一看时间忘记了,心里面也很焦急,就想说告诉父亲,因为车子出了点问题,所以去修理了。因为这个孩子也没学过《弟子规》,应该「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他回去之后就跟父亲道歉:父亲,车子坏掉了,所以我回来晚了,我去修理。父亲就对他说你怎么可以骗我?孩子接着又说:父亲,真的是因为车子坏掉。父亲就对他说:我已经打电话到加油站去了,他们说你整个下午车子都在加油站那里,根本没有修理。这个儿子一听很惭愧,东窗事发,被爸爸知道了。

  接着父亲就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我不是对你生气,也不是对你难过,我是对我自己生气。我居然教了十六年的孩子,会这样的骗我,那是因为我自己教育失败,所以我要好好检讨这十六年对孩子的教育,我今天要用走的走回家里去。离他们家有十八英里的路,走回去可能都半夜了。父亲很坚持,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自己在那里反省,儿子开着车在后面一步一步的跟着。相信对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大的一个震撼,孩子会非常内疚。诸位同修,他的孩子对这件事会记多久?终身不忘!相信这趟旅途是他走过最长的旅途,也是他父亲给予他最成功的教诲。所以父母教孩子也要时时以一个反省的态度来感化小孩。

  有个读书人叫孙元觉,他们那个地区有个不好的风气,就是父母假如年老、生病了,就把他背到山上放在那里不管他。这个儿子孙元觉劝他父亲,父亲不听,他就跟父亲一起背着爷爷上了山。把爷爷放下以后,他的父亲就要回来,孙元觉马上去把竹篓子捡回来,因为是用这个竹篓子把他爷爷背上山。他父亲就说:这竹篓子不要拿了,放在这里就好。他就对父亲说:不行,这个我要带回去,以后父亲你老了,我再把你背上来。结果他父亲一听完,马上赶快把爷爷接回去。这也是很善巧方便规劝父亲。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观机而行,用非常柔和的言语来规劝父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