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集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上一节课提到学贵立志,学贵力行,学习也贵在能够掌握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都会集在《大藏经》之中,我们假如直接去看《大藏经》,也很难掌握纲领,所谓佛经是浩如烟海。善导祖师也提到一个人成就与否,「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得到师父上人的教诲。记得我打开《认识佛教》,前面第一页有一段师长他修学佛法的体悟,把它整理成短短的一篇开示,诸位同修应该都有印象。第一句话提到,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第一句话就已经点出来,佛教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这段开示当中,也把修学的纲领把我们指出来。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达到这个目标。最后,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所以,师长在《大藏经》当中选出了五个最重要的修学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让我们马上就知道掌握纲领,找到下手之处,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诸位同修,您是为人父母,您希望你的孩子这一生的成就是比你差还是比你好?诸位同修?你为人长辈,为人父母,一定是把你一生的经验全心全意传给你的孩子,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减少你走过的冤枉路,能够让人生更有成就。我相信为人长辈都是这样的存心。师长把他几十年的经验也全盘托出,教诲我们,所以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长绝对不愿意我们在跟他学习的时候,抱持的心态是我们一定不可能学得比师长还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珍惜师长这几十年宝贵的经验,应该勇猛精进,这样才能回馈师长对我们的恩德。

  所以行有根本,我们找到了这五个纲领;心有根本,师长也告诉我们,心的根本是菩提心。师长用五个心,让我们能够契入菩提心的境界,这五个心我们比较容易去领会,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行一如,我们的存心一定表现在行为之中。我们看看,如何真诚?当我们面对父母讲话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要以一分至诚的心奉养父母。《弟子规》里面有提到「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无理对待我们,可能情绪很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要不忘失这一分真诚的孝心。因为父母的恩德是报不了的,这一分恩我们时时放在心上。而且做人的态度是,不管别人对不对,我们自己要做对。假如父母的态度比较不好,我们马上就情绪化,这就不是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在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就过世,父亲又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给他做衣服,后母也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了棉袄,却拿芦苇、芦花帮他做衣服。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大很蓬,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的父亲请他驾马,带他出外,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他衣服又不保暖,所以就开始发抖。他的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你衣服都已经穿这么厚,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你的后母?生气之余,就拿着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才了解到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闵子骞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对他的后母还是一味的真诚。跪下来以后,就跟他的父亲说:父亲,你不能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但是母亲假如走了,我两个弟弟也同时都要挨饿受冻。在这种情急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惭愧之心,因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处处替她设想。所以闵子骞这一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让家庭从此幸福安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这分真诚就能够不忘失,能时时提起。

  清净心,清净就是不染着,不被七情五欲染着。五欲当中,财、色、名、食、睡,《弟子规》里面教诲,「财物轻,怨何生」,所以我们不贪财;还有「闻誉恐,闻过欣」,所以我们不贪名;「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所以我们不贪食;最后一个不贪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所以我们的清净心,都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要提得起来。污染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私自利,而当一个人有孝弟之心、有仁慈之心,他就能够一点一滴放下自私自利,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再来,平等心,「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用一种同理心去对待他人,我们了解到父母的恩德很大,父母非常辛劳,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很多的贡献。相同的,别人的父母对他的家庭,对整个社会,也都是尽心尽力付出,所以也值得我们去尊敬。所以,平等心也落实在《弟子规》这些教诲之中。「勿谄富,勿骄贫」,这都是平等心;「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其实平等心也要建立在诸法实相。我们都了解到「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每个人都有真如本性。我们期许自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同样也是对待一切人都是用这样的态度,相信他「圣与贤,可驯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