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长老《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三学之含义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 我来到三学读书会,见到在座的各位,很高兴。三学读书会成立两年多来,我现在是第三次在这里讲座。读书会推广传统文化、禅茶、传统医学养生,还建立了网站,

“三学”之含义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

我来到三学读书会,见到在座的各位,很高兴。三学读书会成立两年多来,我现在是第三次在这里讲座。读书会推广传统文化、禅茶、传统医学养生,还建立了网站,这种情况是相当好的,涓涓之滴汇成江河,一滴滴水就可汇成大海。

对于佛法,对于人生事业,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一滴滴水只要汇集起来,就能成江河大海,这个力量是不小的。

三学,顾名思义就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学,是发扬传统文化的,而在这三种之中,特别以佛教的三学为重,佛教的三学就是戒定慧,即戒学、定学、慧学。佛说的法,在文字方面,经过几次结集,成为小乘大乘的经典,这些经典都是在讲三学,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三藏,即经律论三藏,经藏就是定学,律藏就是戒学,论藏就是慧学。

拿三教来讲,各有特长。儒家是治世,讲道德伦理;道家讲天人合一,“专气致柔,如婴儿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都是属于天人境界;佛教是由入世而出世,讲解脱行、菩萨行,再由出世而入世,以大悲大智广度众生。比较起来,佛教内容广大、精微,其三学内容也是很广泛的。那么在三藏里面,你们看佛教的藏经,由最初六千多卷,成为现在的二万三千多卷,广大、精微,浩瀚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哪怕活到一百岁,佛经都不容易读完,拿我来讲,我只是读了一些大部头经,其他的藏经都还没读完。读经是很重要的,学佛从三学中来学也是很重要的。

三学文化就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在今天来讲,不管从国家方面还是从世界方面来说都很重要。尽管现在提倡三学文化的人还不多,但是由少数集成多数,从发展形势来看,是可喜可观的,只要去努力,涓涓之滴便能汇成江河、汇成大海。所以大家在三学读书会里边读书、修行结合工作,是一条正当、光明的道路,希望这个力量能够发扬光大。

佛教就是道德文化,讲涅槃菩提,涅槃就是断德,菩提就是智德。证涅槃必须修戒定,消除烦恼,得到清净,得到解脱,这是涅槃境界,这就是断德。证菩提必须修智慧、般若,由般若智慧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经过一定的因位修行,消除烦恼障、所知障,最后才能成为菩提。

断德与智德,都是一种德。天台宗讲,涅槃有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法身德代表中道思想。所以总的来讲,佛教是道德文化,三学是道德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能够达到高尚境界的人,那就必须要以这个为中心,走这条道路。

所以,我在这里内心很欢喜,挚诚祝愿三学读书会进一步有所发展,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要共同努力,团结一心,把这个事业发展起来,就可以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界都能做出贡献,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今天的讲题是: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一、信

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是多数,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是少数,约占百分之十。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作为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么作为这一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从信仰方面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样的话,太虚大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

二、解

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信,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

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维摩诘经》上讲:

虽处居家 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内心要保持清净,要依照佛法修清净之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也就是说不要留恋,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缘会合,因缘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要有个正确的观察,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

《维摩诘经》中就讲到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说我身在尘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是一般人。所以说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没有修养、贪恋红尘,那么就等于没出家。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里边清净淡泊,看问题清楚明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他提问的内容有十一个总类,每一个内容里面又有十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百一十个问题。这个提问主要就是说,做人怎样才殊胜?怎样才有功德?从这些方面来问的。文殊菩萨就进行了一百四十一个解答,其中就包括从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动,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微。禅宗讲,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现实就是道。文殊菩萨的解答就体现了这个真义。

对于智首菩萨的提问,文殊菩萨有一句总的解答:“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你学佛走正道,你要想获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这个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讲的要正心诚意。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一种修养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过浅深不同、宽窄不同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