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大家好!茂森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我们这个讲题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孝经》研习报告」。为什么我们用「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这个讲题?这是因为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孔老夫子为我们说明的,你看《孝经》,孔夫子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先王就是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有和谐世界的法宝,你看能够顺天下,能够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够和谐而没有互相抱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我们是很有必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讲述的《孝经》那里吸取圣贤的智慧。茂森承蒙恩师净空老教授栽培,多年来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对於《孝经》也是非常的喜欢,早在小学的时代我母亲就有教导我读《孝经》,这么多年来也在学习行孝,在行孝方面略有一点心得。今天承蒙恩师的慈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宝典,把自己粗浅的一点体会,对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心得,向各位仁者来汇报、来请教。
今天我们这是第一讲,讲一个概要,就是把整部《孝经》的主旨、思想,我们来进行分析、来研学,我们采用佛家里面的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种研究经典的方法来学习。自古以来儒释道,儒就是儒家,释就是佛家,因为佛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为释,道家,这三家都是圣贤的教育。雍正皇帝,这是清朝一位很有学问的皇帝,他对三家的研究很深入,他曾经就写过一篇「上谕」,就是皇上的圣谕,皇帝的文字,他说到「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这是指三家的道理,他们的理都是出同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是什么?佛家讲的心性。道家和儒家都讲道,道是源头,换句话说,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这些道理,统统都是从道、从心性流露出来的,而心性是人人本有的,道它是遍於整个宇宙的,无处不在的,可见得三家都是出於一个本源。
当然这个道并行而不悖,这个道是它们的教学,可以在世间同时推行,互相之间不会有冲突、不会有抵触,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多元文化。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儒释道三家会有矛盾,它们互相的会起冲突,实际上不是三家的道理有冲突,它们的道理都是同出於一源,那是谁起冲突?是我们自己起了冲突,也就是对於儒释道三家的理解不够圆融、不够透彻。像我们的恩师在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接受大家的提问,他老人家就说,儒释道,也包括世间这些种种的宗教,实际上也是理同出於一源,道并行而不悖的,我们看到它们互相之间有冲突、会对立,就好比看到一个手掌,这五个手指头它们之间好像是分开了,好像会对立,实际上我们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如果从手指深入到手掌心,你看看五个手指头都是理同出於一源,当然道就并行而不悖,五个手指就可以互相的合作拿东西、做些操作,就很和谐。
所以世界本来是和谐的,只是我们因为自己在分别执著,把本来和谐的世界搞乱了,搞成对立、矛盾、冲突,那还是自己对於圣贤的道理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源头,我们就真正体会到雍正皇帝这句话,真的是「道并行而不悖」。世间所有宗教都可以并行而不悖,何况是儒释道三家。自古以来儒家的学者没有不读《道德经》的,没有不读佛经的;道士没有说不看四书五经的,没有说不读佛经的;佛家的高僧大德你看他们也是在儒、在道上面很有造诣的。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讲座当中,也来尝试著将儒释道三家的传统圣哲的教诲融合在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名典—《孝经》。不仅是在义理上可以互相的圆融,在於研究的方法上面也是可以相互借用。所以我们这里用的是佛家的天台宗里面的五重玄义的研究方法,专门研究《孝经》的体例、主旨。
佛经的体例,这些研究分析的方法,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这两千年在我们中国祖祖相传,总结出一套研究佛经的方法,天台宗有五重玄义,贤首宗(就是华严宗)用十门开启,还有其他宗派的,这两家是最有名的。五重玄义就比较的简单,它是从五个方面研究一部经的玄妙的义理,那就比华严宗的十门开启,就是从十个方面去分析,那就简单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借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研学《孝经》,这也是一种尝试。其实圣贤人他们心都是通的,说的道理真的是互相能够圆融,所以完全可以借用佛教的研学方法来学习儒典。今天我们这一讲是专门讲这五重玄义,也就是分析整部《孝经》的概要。真正对《孝经》有研究的人、有体悟的人,大概他对於经文的意思已经非常的了解,他们肯定讲得会比茂森讲得更好。所以他们来听可能就最喜欢听第一讲,就是看你是怎样子分析《孝经》,你对《孝经》到底有什么心得体会,就是听你的概要。概要讲完了之后,底下的经文那是比较的容易,很快的顺一遍,其实真正的造诣很深的人他就不需要,但是初学是有必要。我们今天先讲一个概要,也就是把自己学习《孝经》的这些心得首先和盘托出,开门见山给诸位仁者来汇报,然后从明天开始我们才学习正式的经文。
首先我们把研究的方法这些名目简单介绍一下。佛家天台宗这是一个宗派,它用的五重玄义,这是从五个方面来研学经典。这五个方面,第一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部经的题目,名题,这是规矩,学一部经首先要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因为一个题目它是整部经的总纲领,宗趣之所在,所以看到经题你就知道全经的大意。第二个方面是「辨体」,辨体就是辨明这部经所依据的原理,它的体性是什么。第三是「明宗」,就是明了修学的方法,宗就是修学的方法。第四方面是「论用」,就是论述修学本经的这些功用、利益,学习它有什么好处。第五是「判教」,就是判定这种教学的课程,这部经在儒家里的地位,以及谁有资格学,这是指判教。就是我们现在像在学校里读书,教务长要把整个学校的课程要把它定下来,这门课在整个课程里头,教学的大纲里面它是属於哪一部分,谁来学。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来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部分释名。本经的名题只有两个字,「孝经」,这两个字要分开的解释,然后再一起合起来解释。《孝经》,根据宋朝邢昺,这是一位宋朝的大儒,他为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注解的《孝经》做了一部疏,疏就是注的注解,它是注解唐玄宗的《孝经注》,他写了一篇序文,「邢昺疏序云」,就说到,「《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这部《孝经》就是孔子,这是至圣先师,他为自己的弟子(学生)曾参(曾子)陈述孝道的这些含义,是这么一部经典。我们读《孝经》就了解,是有一天孔子跟曾子一起坐著的时候师生之间的谈话,一问一答之间把孝的这些道理、含义就给说出来,记下来就成为这部《孝经》。什么是孝?什么是经?我们再看邢昺的注解,这个序文里面说到,「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所以什么叫孝?孝就是奉事父母双亲,这就称为孝。经就叫做恒常的、我们要力行的这种典籍,我们说的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是它能根据朝代变化,或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那就不能称为经典。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律、规章、制度,一个国家有法律,一个企业有它的规章制度,这些是要根据时期不同要进行修订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不能称为经。经就是永恒不变,古今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叫真理。所以不是一般的典籍都能称为经,你看十三经里面,儒家的十三经,学子们必读的,不是每一部都称为经。《易经》是经,《孝经》也是经,其他的你看,《周礼》、《仪礼》、《礼记》,这些就没有称为经。为什么?因为这些礼是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它会有变化,而经里所说的这些义理那是不能变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