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进一步加以说明。两项长期的研究显示,居住在高度危险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直接面对贫穷、冲突、家庭破裂和疾病问题,其中高达百分之三十的孩子能够努力成为适应环境、充满自信、能干、并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个体,还能妥善处理工作和闲暇的需求。不过,其它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却没有能力适应生活。百分之三十表现出色的儿童有哪些特点? 首先,他们有某些人格特征,如灵活性、适应性、自我价值感(译者注:self—esteem表达对自我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积极的自我形象、自信、应付压力的能力、承担责任,以及良好的交流技巧。其次,在社会环境中有一些可以帮助他们的因素。例如至少和一位成人有紧密的联系——父母、祖父母、邻居或朋友。当他们长大后,很快能够在社会网络中找到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们在学校受到欢迎,有许多的朋友或伙伴,他们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接受和运用别人提供的帮助。 假如我们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将可以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找到理想的典范,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支持。这项研究中的成功儿童,也许他们的人格具有某些先天的特征,但仍需要适当的机会和帮助去加以发展。仅仅告诉孩子要如何做很难奏效,他们必须亲眼看到怎样做。儿童需要能培养自我价值感的榜样,需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帮助别人的榜样,以及能够承担责任的榜样。 【学文解读】 我们要知道,孩子,他具备完整的人格,和我们成人一样,具备所有的潜能。他可以做到种种的事情,把自己的潜在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充分地发展出来,发挥出来。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孩子,不能认为孩子小,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不了解孩子。所以我们面对孩子,面对孩子如何成长,如何教育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潜在能力,认识清楚孩子是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具备种种的能力。这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这一点,我们很可能就会把自己的意识、认识,强加到孩子头上去,让孩子没有自我、不知所措,这是错误的。 另外,孩子毕竟他只具备潜能,很多能力、很多知识、很多生存的技巧,都必须在成长过程中间去学习,去观摩,在实践中间去摸索。所以我们成人对孩子的帮助又是极为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老师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慢慢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把孩子的种种的能力,在恰当的环境、恰当的状态里边发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家长作为孩子的学习观摩对象,老师作为孩子的榜样,社会整个的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就会受到父母、老师、周围环境的影响。 【原文】 幸福是什么?怎样达到? 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读者培养幸福、圆满的孩子。在此,让我简要的说明一下。显然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保证孩子获得幸福和圆满,至少不是由于这些词汇具有高度的相对性和个体性。本书的标题原意是:“教导自我去发展内在的品质和必要的洞察力,努力创造出最佳的条件,让每位独特的孩子充分发展他的潜能”。不过,这太冗长了。 当儿童和少年能够成为他们自己,当他们感觉到生命有意义、是完整连贯的,当他们感到拥有自己所需要的能力,他们就会幸福。这不是暂时的快乐或一时的好心情,而是长期潜在的心理状态,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琐事,免于担忧、紧张、焦虑和恐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