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根本是心性修养

国学根本,心性修养

国学的根本是心性修养

2013-12-24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评论 有1人参与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文 齐洁爽/图

在近年的国学热潮里,有一位民间学者的研究尤为独树一帜:他不像一般学者那样从学术角度来阐释国学,而更关注国学与心性修养的关系。他以《云门宗史话》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体现其独步禅海之识见,近年来更创造性地从禅的角度解读《庄子》,还创办书院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

他就是被称为“民间国学第一人”的冯学成。22日下午,冯学成出任“和顺坛——名人名家文化讲坛”嘉宾,在福田会堂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题为“国学、心性与人生”的精彩演讲,并在讲座前接受了记者专访。

心性修养是国学之根

对国学的研究和解读,冯学成不是从学术角度来阐释,他更关注国学与心性修养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只是搞学问,自己的“道德”上不去,那么知识再多也只是个平常人。

记者:国学热如今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通常研究者从学术上的阐释比较多。而您一直关注国学与心性之间的关系,此次演讲的主题也是国学、心性与人生,是不是在您看来,心性的修养才是国学的根本?学习国学对一个人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冯学成:国学往深的一面说肯定是心性修养。人之所以为人,需要有教养和文化,这两点就表现在心性修养上。人们要在社会网络中和谐共存,就需要优秀的心性结构,否则人和社会就妖魔化了。

心性修养,归纳起来就是要让人成为儒家说的“君子”、道家说的“真人”、佛教说的“菩萨”。“心”的修养是智慧提升,“性”就是禀赋结构,属于道德范畴。用儒家的话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肯定要让君子来承担,哪怕小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也需要优秀的心性结构。

做国学的人,不仅要在知识层面上,关键还要看自己心性的修养上能不能达到“仁义礼智信”,这是个总纲。我提出的口号是:要在道德上美化自己、智慧上优化自己、能力上强化自己。

儒释道共通之处在于“正心诚意”

冯学成的系列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禅说庄子》系列,他创造性地从禅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庄子》。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在序言所说:“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记者:您认为儒、释、道三家学说是国学的主干,诸子百家乃至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则是其枝叶。在这样一个国学主干中,当代国学应怎样来体现这三家学说之间的关系?三家学说的共通之处是什么?

冯学成:用《大学》里的话可以把它们总结起来:正心诚意。“正”作为动词,人们的心性结构不圆满、浮躁,所以需要“正”。所谓“正位凝命”,就是说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安分守己,而“凝命”,命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如何把握住它,这些都需要把心放正;“心”就是智慧,像电脑一样不要有垃圾负担才能运作得好,所以心要放正不能放斜了。作为动词的“意”,包括情感、意志等包括道德的很多内容都属于意的范畴。“心”是理智,“意”是情感,理智和情感都要放正,人才会优秀。作为凡人,就需要“正”和“诚”这样的动作和过程来达到“正心诚意”,才能成为圣贤。

佛家讲的就是“明心见性”,明心是要诚心,见性就是诚意。道家来讲则是“返本归朴”,也是需要正心诚意、恢复人的本真状态,所谓“真人”就是没有社会污染、恢复到纯自然状态的人。所以“正心诚意”四个字可以贯穿儒释道三教。

记者:《禅说庄子》已经陆续出版了12本,像今年东方出版社一下就出了8本,并持续热销。以往人们往往是从文学、哲学、美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解读,您却从“禅”出发,为什么要把看起来是两个系统的思想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