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称谓及职称(7)

其次,藏传佛教内部的诸多宗派的称谓,也值得清理,应该统一,不可一个宗派有几种称谓,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俗名,理应彻底废除。因为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在各自的教派内及信教群众中只有一个正统的称谓,而且均


  其次,藏传佛教内部的诸多宗派的称谓,也值得清理,应该统一,不可一个宗派有几种称谓,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俗名,理应彻底废除。因为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在各自的教派内及信教群众中只有一个正统的称谓,而且均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自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具体分述如下: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宁玛二字是藏文  (rnying-ma)一词的汉文音译,意指“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是相对于“新派”而言的。因为宁玛派密宗的教法仪轨等传承源于“前弘期”(公元七~九世纪),其余诸多宗派所奉行的密法均产生于“后弘期”(公元十世纪之后)。因此,宁玛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宗派,故命名为宁玛派。因而,宁玛派在汉文书籍或期刊中不该俗称“红教”或“红帽派”之类,而应该称“宁玛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派很注重对密法的修习,而对于密法的修习,又必须通过口授耳传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该派是一个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故称噶举派。“噶举”一词是藏文   (bka-brgyud)二字的汉文音译,其中“  ”(bka,噶)字的本意为佛语或佛陀的教法;而“  ”(brgyud,举)字则指“传承”,因而“噶举”一词可解释为佛陀的教法传承。总之,噶举派这一称谓最能体现该宗派特有的传教风格,再不应出现“白教”之类的俗名。

  值得一提的是,噶举派又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的一大宗派,它在历史上曾拥有过十四支直系派别。它们分别是: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主噶举、止贡噶举、达隆噶举、周巴噶举、雅桑噶举、绰浦噶举、秀赛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其中绝大多数目前仍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建寺立庙,保持着自己的宗派风格。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是由昆·贡却杰布(1034—1102)创立的。这位大师当时在后藏仲曲河谷北岸购买一块土地,并在此地兴建一座寺院作为自己的传教基地,而建筑寺院的位置正好处在一片灰白色的土地之上,便将该寺命名为萨迦寺,“萨迦”一词是藏文  (Sa-skya)二字的汉文义译,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后来萨迦寺作为传教中心便形成了一个宗派,该宗派也随之起名为萨迦派。可见,萨迦派这一称谓在自己的宗派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外人士以萨迦寺的外墙上涂刷红、白、蓝三种颜料为由,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这种称谓极其不妥。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形成的重要宗派,由宗喀巴大师(1357—1419)创立。宗喀巴是藏族近代史上出现的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在藏传佛教史上被尊称为“第二佛陀”。宗喀巴主张僧侣要严持戒律,并积极倡导学经要遵循次第。因此,人们称宗喀巴创立的宗派为格鲁巴,即格鲁派。“格鲁巴”是藏语“  ”(dge-lugs-pa)的汉文音译,意为“善规者”或“善规派”。这一称谓突出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倡导严守佛教戒律的风范。所以,俗人以宗喀巴曾戴黄帽为由给该宗派起一个“黄教”或“黄帽派”的别名,实为不妥。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是阿底峡尊者(982—1054)倡导,由仲敦巴(1005—1064)创立的。噶当一词是藏语   (bka-gbms)的汉文音译,意指“佛语教授”。这是表明佛祖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在内的一切教义,均包含在阿底峡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论之中。因为“三士道”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者便是该派,所以,取名为噶当派。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域摩·弥觉多吉(约十二世纪初人)的第五代弟子贡邦·特杰尊珠(1243—1313)在后藏拉孜东北的觉摩囊地方建立起一座觉囊寺,该寺成为该派的祖寺,觉囊派就因该寺而得名。觉囊派以“他空见”为主要学说,因而在藏传佛教史上曾引起过争议。

  希解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帕丹巴桑杰(?—1117)创立。希解一词是藏语“ ”二字的汉文音译,意指“能寂”、“寂灭”或“能止息”等。不难看出,命名为希解派的主要原由在于说明如能遵照该派教义修炼,便可熄灭人间一切苦恼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流转这一宗派旨意。

  觉域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同时又是藏传佛教史上唯一由出家女性创立的宗派。觉域一词是汉文音译,它在藏文典籍中有两种写法,由此而蕴含两层意思,但比较常用的写法则是“   ”(gcod-yul,觉域),这里的“  ”(gcod,觉)字,意指“断”或“断灭”;“  ”(yul,域)字意为“境”。因此,觉域一词则表明了该宗派的教法能够断灭人世间的所有苦恼的根源;另一种写法为“  ”(spyod-yul,角域),这里的“  ”(spyod,角)字又意味着“行”,“域”字义同上。角域一词则意味着通过心里训练并体悟一切皆空的万物本性,从而达到涅槃境界这样一种深层意义。

  布敦派和普东派,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的两支小派别。两派的称谓均取自二位创立者的姓氏,在此从略。

  总而言之,藏传佛教诸多宗派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各宗派所蕴含的鲜明特色,而且还反映着青藏高原特异的人文地理风情,应予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尊重。

  二、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一)封号性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谓中最具声望。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忽必烈又晋封八思巴为帝师,从而促使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自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如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