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称谓及职称(5)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侄、师孙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

  实际上各地运用情形可能要复杂得多,如何灵活运用还须在实践中去体会。
以上只是就比较常见的佛教称谓作一分类与研究,限于篇幅,解释也比较简略。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法音1999年第2期(总第174期)第29页
========================
  上座部佛教的称谓系统

  赵 桐
=========================
  称谓问题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指称某一事物。这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十分复杂,因为每一种事物不是只有一个名称,而是随着立体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有多种指称方式。对于人物的多种称谓反映的是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这一角度看,称谓问题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有多少种组织结构,有多少种不同的群落,就有多少种称谓系统。佛教僧团是一种历史悠久、支脉复杂的社会群体,且由印度本土传布到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同一宗教信仰的人群又处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因而佛教僧团在不同地域、不同传承中有不同的称谓系统。

  在僧团内部的称谓以及外部对僧团的各种称谓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与戒律等理念及僧伽与僧徒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笔者曾在斯里兰卡留学,亲身感受到佛教与社会完全融为一体的佛化社会的行为模式在称谓问题上的反映,以及在这样一
个社会中僧伽所处的特殊地位。因此本文拟就亲身所见所闻谈谈斯里兰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称谓系统。

  一、僧人的法名

  俗人出家,加入僧团,就意味着由于信仰而舍弃家居生活,专事修行。这样的改变在称谓上的反映则是放弃了在家时的姓名而采用法名。

  佛陀住世时,出家的仪轨相对简单,只是佛陀本人对欲出家者说:“善来,比丘。”彼人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见律毗婆沙》载,依此法得戒者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这些人则称为“善来比丘”。

  在僧团内,他们依然使用在家时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在当时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开始被人们以其出生地称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连也被称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连出生地)。

  后来的出家众日渐增多,且由佛的弟子们授戒,于是开始由授戒师给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之说。在中国的东晋时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释”为姓,名则得之于授戒师。此后汉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构成,如释道安、释法云等等。

  在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出家人的法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名字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为授戒师所赐,如:WalpolaRahula(瓦尔朴拉·罗睺罗),前者为其出生地,后者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虽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确定的,但这一法名不能随便用于称呼,其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于自称。在非常庄重的场合,自称时常冠以Bhikkhu(比丘),如:BhikkhuKualalumpurDhammajoti;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护照、文件等,则不冠以Bhikkhu,而使用法名全称;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则只称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毕业、授职典礼等官方场合,由他人称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Reverend(缩写为theRev.意为尊敬的),或Venerable(缩写为Ven.也是尊敬之意),如:theReverendWalpolaRahula。在非正式的、与某僧人较熟识的场合,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后一部分称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称为:VenerableDhammajoti。

  对于国内外有名望的大法师,或一省、一市之僧领,则多用其出生地+法师称呼之,如:Walpola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是斯里兰卡对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称呼)、ColumboHamuduruwo等。有时,为了表示对大法师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语形式Hamuduruwane(即词尾变形)。

  以上是和僧人法名相关的称呼问题,在斯里兰卡,对僧人所使用的敬语称谓相当多,容后专章叙述。

  二、对僧人的称谓系统

  佛教四众分为两个社会群体,即出家众和在家众,分别有各自的称谓系统。出家众称为Samgha(僧伽、僧众),又分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音译为比丘,意译为乞食男)和Samanera(意为沙弥,或十戒男)组成;女部本应由Bhikkhuni(比丘尼或说乞食女)和Samaneri(沙弥尼、十戒女)组成,但由于比丘尼传承在斯里兰卡已经断绝,至今没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这些名称一般不用于相互之间的称谓,僧人与僧人之间、俗人对僧人称呼时,按照长幼、身份、职业和职责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方式。

  在斯里兰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称谓形式是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无论长幼、身份高低、是否认识,都可以这一称谓称呼。为了更确切地表达或表示敬意,则是在这一称谓前加不同的定语。

  例如按长幼称呼时,对于年幼的小沙弥(十几岁),出家人、在家人一般称之为PodiHamuduruwo(意为小师傅)以表示尊重与亲近。在僧团内部,年长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师对小沙弥常称之为Podinama、Podiunnanse、Poditana、Podiatta等,这些称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时亲近师或依止师在向他人介绍徒弟时使用GolaNama,意为学僧。对于年纪稍长,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之住持,则使用LokuHamuduruwo(大和尚、大法师)称呼之。例如在我们所住的寺庙内,常听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称呼庙里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职的高低,有Mahanayaka(大导师或大首领)和Nayaka(头领或导师)等称谓。前者用于称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领或全国性佛教组织的领导,在斯里兰卡,主要有三个教派,这些教派的首领加上其他几个小教派和全国性组织的头领,能称为Mahanayaka的僧人不过十人。在使用这一称谓时,通常称为NahanayakaHamuduruwo。Nayaka一般用来称呼地方省或区的僧领,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称为NayakaHamuduruwo,这一称谓与LokuHamuduruwo可以互用。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职业称呼之。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因此,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如:VedaHamuduruwo(从医的法师)、Nakathbalanahamuduruwo(占星师)、Chitra-adinahamuduruwo(美术师)Guruhamuduruwo(老师)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