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汇编(三)(14)

冷暖自知 又作冷热自知。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语本唐 ? 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景德传灯录卷四蒙山道明条(

冷暖自知

又作冷热自知。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语本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景德传灯录卷四蒙山道明条(大五一?二三二上):“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引喻对道理体会的深浅,全在自己本身的体验。宋?苏轼《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诗:“吾言岂须多,冷暖子自知。”

见兔放鹰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原谓做事时,善能见机行事,灵活运作,犹如游猎之时,一见兔之踪迹,即刻放出飞鹰追逐之。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麞发箭。”转指师家之临机接待学人,善能应机说法,随机应变,善巧灵活。碧岩录第二十七则(大四八?一六七中):‘垂示云:“问一答十,举一明三,见兔放鹰,因风吹火。”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尘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近义词:有的放矢。(李明权)

第四部分另有一些成语出自佛教高僧大德的故事、传说。

例如:南北朝时有一个著名僧人叫道生,晚年是在苏州城外虎丘山上度过的。据《莲社高贤传》记载,道生和尚在虎丘山上住时曾对着山上的石头讲解《泥洹经》,讲得十分生动。有时讲到得意之处,便不禁发问道:“你们说,对不对?我的阐释是否符合佛经的原意?”山上的石头竟然被感动地纷纷点起头来,似乎在说:“对呀,对呀!你讲得太好了!太好了!”于是就产生了成语“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

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心服。顽石即指无知觉的石头。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晋末义学高僧竺道生,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以后全部《涅盘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五灯会元》卷十七:“何故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你请拿至诚去感动他波,只怕把泰山顽石说到点头还容易些哩!”(常正)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谁做的事有了问题,仍须由谁去解决。《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禅师)都契重。(法)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法灯)适至,(法)眼举前语问。师(法灯)曰:‘系者解得。’”如《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这正是:狮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宽忍)

后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郁头生非想天后为飞狸

(传说)彼欲得一旦所失之五通,于林间一心专至,当垂得时,有鸟在树上,以急鸣乱其意。舍树而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声,不得禅,即生嗔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于非想天。寿八万劫终,下生而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见智度论十七,止观辅行四之二。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