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汇编(三)(15)

讥、毁、誉、利、衰、苦、乐,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能够吹动人的身心,当我们逢到顺境的时候,就欢喜快乐,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苦恼愁怅,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啊!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心,人的品格修养

讥、毁、誉、利、衰、苦、乐,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能够吹动人的身心,当我们逢到顺境的时候,就欢喜快乐,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苦恼愁怅,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啊!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心,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人若是为“讥毁”动心,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人若是为“利乐”所迷,人的尊严就会利乐葬送;人若是为“衰苦”所折,人就会为衰苦打倒。八风,这可怕的境界,若能如如不动,不为这八种境界风所震撼,那才算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了。

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杂语)释道两家。俱相传有降龙伏虎故事。谓能制御真龙真虎也。如苻秦僧涉。能使龙下钵中。后汉道士赵炳。能禁虎使伏地。又十八罗汉。有降龙伏虎二尊者是也。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近义词:所向无敌、战无不胜。语出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降龙伏虎似平常,斩将封为斗木豸。”

一相情愿

这个典故出自《譬喻经?田夫思王女喻》,故事的内容是:很久以前,有一个田夫在城市里行走时,看见了美丽的公主。公主长得容貌端正,世所稀有。田夫回到家中,昼夜思念公主,情不自禁。他想结识公主,可是没有办法实现,就变得面黄肌瘦,仿佛成了病重之人。亲朋好友们见到他近来发生的变化,便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就把原因告诉了大家。并且说,如果我得不到公主自己就死定了。亲朋好友说,那我们就帮帮你吧,好让你不再忧愁。两天后,亲朋好友对他说,我们已经帮你找到公主了,可是公主不愿意见你。田夫听到后,非常高兴,欢呼说:“我一定会得到公主了!”田夫的单相思就是“一相情愿”。

这个成语在佛法中用来比喻一些人在努力劳作或做事时不根据实际情况(即不随缘),就象在冬天往土里播种一样,最终徒劳无获;同时也比喻一些修行人,仅修了一点点的功德,骄慢之心便生起,认为自己离生命的完全自由解放不远了,就象田夫想得到公主一样。

这个成语现在指仅是单方面的意愿。

第五部分而有些成语则出自佛教的仪轨、法物。

例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密教”有这样一个规定——接收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叫做“灌顶”。高僧嗣位时也有这种仪式。由此便产生了成语“醍醐灌顶”。

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密教主张身、语、意三密相应,以求出世。“身密”是手结契印(手式); “语密”是口诵真言咒语;“意密”是心作观想佛尊,三者相应,即身成佛。密教在接收新佛徒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在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便叫做“灌顶”,这也许是从古印度帝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仪式继承下来的。——“醍醐灌顶”这一成语便是从密教的入教仪式产生出来的。“醍醐”是从牛奶里提炼出来的纯酥油,把它浇在人头上,使人彻底醒悟。汉语中流行这一成语是指人们听到某种高明的见解,受到很大的启发,但也可用来形容舒心清爽的感觉。《水浒》第四十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晨钟暮鼓

梵语犍椎Ghanta,译为钟或磬,系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释氏要览》载,比丘在布道时,众人不按时集会,佛说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敕修百丈清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