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七节 唐代

第七节 唐代密教的三位大师善无畏(西元六三七─七三五年),出身于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族,由于内乱而出家,师事那烂陀寺的达摩鞠多(Dharmagupta)学习密教,承受诸种印契之后,经中亚细亚,于唐玄宗
第七节 唐代密教的三位大师   善无畏(西元六三七─七三五年),出身于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族,由于内乱而出家,师事那烂陀寺的达摩鞠多(Dharmagupta)学习密教,承受诸种印契之后,经中亚细亚,于唐玄宗开元四年(西元七一六年)到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的欢迎。在宫中修行真言秘密之法,译有《大日经》七卷,同时,以其口述,由弟子一行(西元六七三─七二七年)编成了《大日经疏》二十卷,此两书均被真言密宗重视为所依的根本圣典。   金刚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是南印度人,也和善无畏一样,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于善无畏来华第四年后的开元八年,从南海到中国,弘通密教于洛阳及长安。在长安的资圣寺,与一行及不空,共同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许多密教经典的同时,也依之实地修行,显现了卓越的灵验,因此受到了王臣上下的虔诚皈依。像这样由善无畏及金刚智所弘传的新密教,到其弟子不空三藏,即形大成。   不空(西元七○五─七七四年)出身于北印度,亦有说是中亚细亚,或说是锡兰人。于开元三年十岁之时,来到甘肃省的武威郡。开元八年,金刚智来到洛阳,不空便做了他的弟子。金刚智寂后,为求密教经典的梵本,敕许西往天竺,与门人含光及惠辨等,自广州出发,到了印度,游历各处,穷究真言密法,终于唐玄宗天宝五年(西元七四六年),携带了梵本经典千二百卷,回到长安。他译出的经典极多,以《金刚顶经》为首,达一百一十部,计一百四十三卷。故在中国译经史上的功绩,堪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比美,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不空的功绩,范围很广,诸如译经、讲论、造寺、造像,无不涉及;尤其在祈祷及咒术方面的卓越表现,超过善无畏与金刚智,所以他也是一位史所罕见的大咒术师。   当时中国佛教界之能赢得隆高的荣誉,主要亦是由于他的咒法;他之得到在宫廷握有实权的官吏以及地方军阀实力者的皈依,原因也在于此。特别在安禄山造反之际,受到对抗安禄山的军阀巨头哥舒翰的崇信,为不空三藏带来领导中央佛教界的契机。又因他住进了自隋代以来即成为执行佛教政策中心的长安大兴善寺,以此作为基地,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在该寺设立灌顶道场,或出入于内道场。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朝廷加号大广智三藏,制授特进试鸿胪卿,他在中央的活动情形,可以想见。此乃配合着他的世界观之金刚界曼荼罗思想的具体化而来,他基以《金刚顶经》,推展智法界的文殊信仰,以五台山作为密教的根本道场,强化了和国家权力的结合关系。因此,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使天下寺内,建立文殊师利菩萨院,安置文殊圣像,达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金刚界曼荼罗思想的实现。在重视道教的当时,促成了密教的全盛,其结果,密教在中国,也就不能不带有与道教的巫祝性格相通的东西。   不空三藏,于代宗大历九年,七十岁时入寂为止,大约三十年间,领导着长安的佛教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虔诚皈依,临终之前,代宗为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入寂后,皇帝废朝三日,赠司空,谥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可见不空于唐朝,是一位多么重要的人物了。不空的门下,有为五台山佛教尽力的含光;另一位杰出人才是惠果,也就是日本密教的创祖,弘法大师空海来华留学所遇的师匠。空海在惠果座下传承了金刚界及胎藏界的两部秘密坛仪印契;因此,密教传到日本之后,便在日本开出了真言宗的奇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