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三节 道

第三节 道绰和善导的净土教道绰(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是山西太原盆地的并州汶水人,乃系研究《涅槃经》的权威学者,后住石壁山玄中寺,得亲见其开山昙鸾的碑文及著作,由此机缘而使他热心地进
第三节 道绰和善导的净土教   道绰(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是山西太原盆地的并州汶水人,乃系研究《涅槃经》的权威学者,后住石壁山玄中寺,得亲见其开山昙鸾的碑文及著作,由此机缘而使他热心地进入净土信仰。那是隋炀帝大业五年(西元六○九年),道绰四十九岁之时。从此深入了净土信仰之后,讲说观经,前后达二百遍,每日称名念阿弥陀佛七万遍,成了一位极其热忱的念佛法门的实践者。他着的《安乐集》二卷,便是接受北魏昙鸾的教学,为了末法时之到来及其时代的大众,所说的专修念佛之道。他在其中,采取了《观无量寿经》为其立场,承受了龙树所说的难易二道和昙鸾的自力他力之说,将佛陀的一代圣教,分作了圣道和净土二门的教相判释。以自力,修难行道,在此土优入圣阶者,名为圣道门;仗佛愿之他力,修易行道的念佛行,往生净土者,名为净土门。其结论则谓此一净土门,对于过了正像二时,也就是在佛灭千五百年后的末法时代的社会大众,乃是最为适应的唯一无二的教法。在实践行仪的种种行业方面,他认定称念弥陀一佛之名号,劝请专修念佛之行。他是发展了昙鸾的教学,并将其实践的行仪普及化、民众化了。因此,道绰对民众的教化,尽了最大的努力,常用木槵子作成念珠恳劝地方上的道俗男女念佛;对文盲之农民妇女,则教他们以数小豆来专修念佛,这种方法,称为小豆念佛。这是为了适应时机,以弘通其专修念佛的法门。由此而使太原、晋阳、汶水之山西盆地,凡在七岁以上的老少男女,都会唱念弥陀佛号。   依据残存于玄中寺的金石文得悉,道绰的德望,闻及于唐太宗,当太宗行幸北京太原之时,尝受皇帝之殊遇。他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以八十四岁之高龄往生,他的教学,则有其弟子善导的继续而传进帝都长安。  善导(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出身于山东临淄,遍历诸方,因见西方极乐的净土变相而入净土信仰。他于贞观年中,参访并州道绰禅师,成为其弟子,尽受其专修念佛之法门。在终南山寂静之境的悟真寺,专修念佛,后至唐都长安光明寺和实际寺,为帝都的朝野道俗,弘扬专修念佛之教。他的著作,总称五部九卷,以《观无量寿经疏》(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之四帖疏)四卷为首,此外是《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观念法门》、《般舟赞》各一卷。《观无量寿经》的研究和讲说之风,在隋唐的佛教界颇为流行。天台智顗、嘉祥吉藏、净影慧远等诸名德,均各以其自己的立场和宗旨,研究观经而着成义疏。就西方极乐净土而言,有的判作凡圣同居士,或则判作化身化土;对于念佛的行业,也有观相念佛与实相念佛之分,并不认为,愚恶凡夫仅靠口头唱念佛名,即能往生净土。此时的善导,便对诸师的主张,加以批判,制成了作为楷定古今的一部《观无量寿经疏》,以西方净土为真实的报土,称念佛名是往生报土的方法,明白地传承了昙鸾和道绰所立的净土教之本旨,主张于末法时代的今日,为与时机相应的法门。该书中所述的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之五正行,以及二河白道的譬喻,都很有名。五部九卷之中,除了义疏,另外的具疏则为基于前述净土教学之理论,对于日常时和特别时的行仪作法,所作的规定。日常行事的《方时礼赞》,是以韵文的偈颂为中心,加上敬白文,善巧地注入了声乐的方式所成的净土赞歌。善导一面在长安布教,一面又书写了《阿弥陀经》十万卷,广作流布;故也着有作为读诵作法的《法事赞》二卷。又造了净土变相三百余铺,用以庄严佛寺的壁面;那是描绘阿弥陀佛在西方的极乐净土,以无数圣众为对象的说法图景。同时藉此净土变相的图画,向文盲的妇女孩子们,鼓吹发起愿生净土之信心。由此而使善导的名声,誉满帝都,则天武后以脂粉钱,在东部龙门的奉先寺,造立大石佛,也命善导担负其检校的重任。他于唐高宗永隆二年(西元六八一年)六十九岁往生,门下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人,传承净土教旨,努力宣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